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廿年景致郵歷方寸間

時間:2017-06-25 03:15:19來源:大公網

  圖:紀覺英認為,「京九直通車」是回歸後最具代表性的郵票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一元幾角的郵票,看似微不足道,但方寸之內,不單代表郵費的多寡,更承載着香港的發展及變遷。有郵學專家稱,隨着香港回歸祖國,郵票上的字眼由「香港Hong Kong」變為「中國香港」,彰顯中國主權國的地位,題材亦更具中國及本地特色,維港美景、香港歷史建築、中國大熊貓、萬里長城等元素,均象徵了中國和香港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大家可能忘記一些歷史時刻,但郵票會幫我們記着。

  電子郵件衝擊傳統郵寄的習慣,卻衝擊不了郵票的價值和意義。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香港郵政的資料顯示,自1997年1月至今,共推出約260套特別及紀念郵票,當中21套的內容與香港社會大事有關,32套與中國內地事務有關,充分表現回歸後兩地的緊密關係。

  回歸後題材緊貼市民生活

  中國香港特區郵學會會長紀覺英分析,260套郵票中,其實近70套的題材與香港民生有關,例如童軍、香港的地質公園、新機場落成等,都緊貼市民的生活,較回歸前只局限於英女王生日、皇室大婚等事件,題材上明顯更加多樣化。

  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委員何明新亦指出,回歸後,香港郵政在選題上更傾向中國化及本地化,例如每逢有大型基建落成都會發行郵票紀念,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啟德郵輪碼頭、昂船洲大橋等,「問你可能都唔記得新機場幾時落成,但郵票會幫我哋記住。」香港郵政亦不時發行與內地有關的郵票,例如鄧小平誕生一百周年、中國大熊貓和國慶等,亦與中國郵政合作推出紀念郵票。

  「中國香港」彰顯主權

  回歸後最具代表性的郵票,紀覺英認為是「京九直通車」。「直通車係回歸後先有嘅概念,北京通往九龍嘅直通車,回歸前無可能出現,絕對是回歸後特有的題材。」他又特別鍾情一套名為「中西文化」的通用郵票,「中西文化交匯係香港嘅特色,一張郵票,左右兩邊顯示不同的文化差異,例如筷子和刀叉、婚嫁禮餅和結婚蛋糕等,外國人睇可以認識到中國的傳統,香港人睇又有共鳴。」

  除了題材多元化,郵票上「中國香港」的字眼亦清楚彰顯了中國作為主權國的地位。警察郵學會秘書蕭諒興表示,回歸前,郵票會印上「香港Hong Kong」的字眼、英女王肖像、皇冠和ER字樣;但自1997年開始,變成了「中國香港」,確實地表達香港回歸中國的信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