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曾有許多國際友人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一起並肩抗戰,最著名的無疑是加拿大醫生諾爾曼.白求恩,此外像美國飛虎隊、蘇聯援華航空隊、國際援華醫療隊、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英國專家林邁可、美國醫生馬海德、印度醫生柯棣華等,都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在這些來華助戰的外國友人中,還有兩位奧地利醫生過去少為人知,他們一位是羅生特(Jakob Rosenfeld),一位是傅萊(Richard Frey)。前者先後服務於新四軍、八路軍和四野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者則在晉察冀邊區參加了「白求恩流動醫療隊」──他不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入了中國籍。
兩位奧地利人幫助中國軍民抗戰的感人事跡,最近在奧地利華文作家方麗娜的長篇小說《到中國去》中得到了藝術呈現。在這部「基於真實歷史人物」為「原型」的小說中,方麗娜塑造了羅森(以羅生特為原型)和理查德(以傅萊為原型)這兩位抗戰中的國際友人形象。羅森因其猶太人身份在奧地利遭到迫害,後得何鳳山之助拿到簽證來到中國;理查德既是猶太人又是奧地利共產黨員,受組織派遣來到中國。他們「同船」到了中國後,不但投身中國的抗戰洪流,弄藥品、搞諜報,還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各自的事業和愛情:羅森在新四軍中創立華中衞生學校並和李慕蘭產生了感情(儘管最後沒有結果),理查德則土法上馬製造出了粗製青黴素並和劉君珠喜結連理。在他們「到中國去」的「行走」過程以及「在中國」的抗戰經歷中,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得以聯結,而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在吸引着國際友人參與的同時,也在世界反法西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展示。
《到中國去》這部小說雖然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卻也進行了藝術加工。作品中的愛情故事應該有虛構的成分,而書中塑造的陳毅、羅榮桓等人物形象,則為這部作品增添了在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