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鄭旭:半瓶茅台啟發禮賓府命名

時間:2017-06-23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鄭旭告訴記者,禮賓府冠名既消除了前港督府濃厚的殖民統治色彩,又充分反映了該建築在香港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有160多年歷史的香港禮賓府(前身為香港總督府),見證了香港百年來的風雲滄桑。

  回歸前夕,香港特區政府候任班子原打算將總督府改名為特首府,卻因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沒有入住,而使此前的命名出現了問題。最初政府稱之為「前港督府」,後經專家討論後,建議將建築物更名為「紫廬」,取意自建築物上呈深紫咖啡色的屋頂。由於「紫廬」與香港已有的建築物重名,加上社會普遍不認同,使得這一名稱最終沒有被採用。

  彼時,政府就前總督府的命名公開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禮賓府」的名稱也在此時誕生。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禮賓府目睹了香港的巨大變化,香港回歸後,禮賓府已成為「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的一個政治和社會文化標誌。

  然而禮賓府的名稱是誰提出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大公報》記者經過多方探尋,終於找到了這一提名者─全國政協委員鄭旭。/大公報記者 石華深圳報道

  「禮賓府(這名稱)是喝茅台酒喝出來的,全是半瓶茅台酒的功勞。」鄭先生的一句話,頓時拉近了採訪的距離,也透露出了鄭旭特有的幽默。

  鄭旭1983年就定居香港,一直在工商界打拚,如今已是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和實際控制人,同時也是港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和四川省政協常委。

  「我與《大公報》、《文匯報》很有緣分,周圍的朋友少有知道我提名了禮賓府。當年提名禮賓府我是通過《文匯報》轉交建議的。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大公報》記者曾採訪過我,後來因我自己覺得時機不成熟,稿件未刊出。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我認為是時候說出背後的故事了。」

  鄭旭告訴記者,如今香港回歸祖國已經二十年了,如何做到形式上的回歸和人心的回歸進一步完美統一,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理應在這特殊的時刻做點什麼,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了……

  98年政府公開徵求新名稱

  時間的鏡頭拉回到1998年,「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稱工作小組」向社會公開徵求前港督府的新名稱。當時,已在港定居15年的鄭旭看到《文匯報》上的徵集公告後很有同感。「對『前港督府』的名稱,社會上許多人士都覺得不妥,我也有不少想法。看到公告後,終於可以有機會參與了。」鄭旭說,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了斟酌提名方案。

  「在當時已有的名稱中,紫廬名稱雅致,紫也能反映中國社會對高貴地名物名的稱謂。但前港督府逾160年的歷史似乎一瞬間被淹沒,不能折射歷史,也不能向大眾展示其現實用途。」鄭旭回憶說,除了紫廬,還有「迎賓館」,這個名字內地色彩過重,不但與內地不少省市的迎賓館雷同,同時也體現不出創意和香港文化習俗特點,而如用「會堂」就顯得空乏,而且該建築規模較小,用會堂顯得有些名不副實,還有就是香港已有大會堂名字的建築了。

  在總結了現有的狀況後,鄭旭覺得新名稱既要符合時代特徵,又不能脫離大眾,既不能政治色彩太過濃重,又要反映其作為社會政治文化用途的一部分。在左思右想不得要領之後,他拿出一瓶30年份的茅台酒,從晚上七時多到凌晨一時,半斤茅台下肚,他突然想到了「禮賓府」的名稱,在那一瞬間,有了靈感,文思泉湧,洋洋灑灑揮筆寫下建議將港督府更名為禮賓府的緣由。

  雅俗共賞 既能典禮又可迎賓

  「香港禮賓府,琅琅上口,也不會與其他建築物重名。」鄭旭告訴記者,香港禮賓府冠名既消除了前港督府濃厚的殖民統治色彩,又充分反映了該建築在香港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今後用途。「以前每年開放港督府讓市民賞花,改名禮賓府後請市民賞花時,人們也覺得比較自然順暢。同時展示了回歸後該建築屬於香港社會整體共有的廣義性。」

  即使從純文字角度,禮賓府的名號也是雅俗共賞,所謂「禮」、「賓」,既能典禮,又可迎賓,而「府」的稱謂在香港更是官民皆通用。鄭旭認為,平時市民的紅白喜事尚冠以姓氏府第的大號,香港作為高度自治的國家特別行政區和國際大都會,以禮賓府命名具有特殊歷史地位和現實社會價值的重要建築,使其能夠彰顯泱泱大氣和別具一格,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徵集意見以來,「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稱工作小組」共收到建議2300多項。1999年6月,工作小組向行政長官建議以「香港禮賓府」作為前港督府的新名稱,並獲得行政長官的採納,於當年七月一日開始使用。

  工作小組認為「香港禮賓府」這名稱能反映建築的重要性、獨特性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用途。名稱簡潔、字義清晰明確,不會與其他建築物名稱重複。工作小組致函鄭旭,並贈送了紀念品。

  當收到工作小組的函件後,鄭旭把當時因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公司遭受巨大損失的煩惱也丟在一旁,當天又犒勞自己,自斟自酌茅台至半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