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6月14日訊 「醫生荒」越演越烈,食衛局完成本港醫療人力資源檢討,推算2030年將缺少2700名醫護人手,其中醫生缺1000人,較現時大增2.5倍,而普通科護士亦缺少近1700人。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物理治療師和視光師將最缺人,短缺逾兩成。食衛局指,希望通過聘請非本地醫生,特別是與香港有深厚關係人士來港執業,增加學額,吸引退休醫生繼續留在公院工作,紓緩人手緊張。
政府於2012年成立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委託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耗時五年終於昨日公布檢討報告。報告以2015年醫療服務水平和模式為基準,按照統計處人口推算而進行,估計到2030年有至少有六個醫護行業將出現人手短缺,包括醫生、牙醫、普通科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驗光師。
報告估算,2030年全港將缺少1007名醫生,相當於全港全職醫生的6.8%,又估算最壞情況可能會缺1575名醫生。而屆時普通科護士將缺少1669名,佔全職護士的3.3%,相比於現時缺少1485名,佔全職護士4.2%,略有紓緩。政府消息指,醫管局、私家醫院和其他高等院校開辦的自資護士課程,每年提供約2200學額,使得護士生增多。
相較之下,藥劑師、精神科護士和脊醫將出現人手過剩。政府消息指,這些行業並非真正「過剩」,在預計人手充足情況下,可考慮優化服務,比如在公立醫院藥房增聘藥劑師,縮短病人取藥時間,而現時社區藥房只需藥劑師駐場三分之二的營業時間,又指不排除政策有變,人手需要可能大增。推算會在每三年進行一次更新。
報告提出10項建議,包括增加人手短缺的醫療專業資助學額、善用自資界別提供培訓、吸引退休醫生繼續在公營界別服務,並積極通過有限度註冊聘請海外醫生,特別是香港居民和與香港有深厚關係的人士來港執業。消息人士透露,2011年至今只有15名醫生透過非限度註冊正在香港執業,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是短期內解決人手短缺較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