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82年的夏天,鄧小平召見費彝民,第一次正式提出,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59位委員,費彝民位列其中
在港澳尚未回歸祖國之時,北京與港澳商人就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周恩來在會見《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的過程中,多次提到統戰要依靠人民,要團結各界人士。霍英東、何賢、查濟民等一大批工商界鉅子就是在費彝民的號召下團結在《大公報》的旗幟下,走上愛國愛港之路。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說,他和兄弟姐妹從小是看《大公報》長大的,他的父親何賢,是在老社長費彝民手把手的教導下走上了「愛國的道路」。
動員查濟民贖回愉景灣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愉景灣尚是一片荒蕪之地,一位商人向新加坡銀行貸款在此投資,生意失敗後無法償還巨額貸款,新加坡銀行因此將地皮沒收準備拍賣,卻被莫斯科納羅尼銀行盯上了。在中蘇關係緊張的七十年代,這一舉動無疑引起北京關注,而港英政府亦不欲見蘇聯勢力在港伸展。當周恩來在北京電話授意費彝民決不能讓蘇聯購買這片土地,費彝民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當時新界紡織廠董事長查濟民。費彝民致電正在歐洲度假的查濟民,發乎愛國之情,成功動員他贖回愉景灣,及時阻擋了蘇聯勢力。
成立《大公報》駐京辦
一九八○年,香港《大公報》成立駐京辦。其時恰逢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外交流蓬勃發展,然而北京國家一級賓館嚴重缺乏,國務院決定將原來柬埔寨賓努親王的行宮改建為國家五星級酒店。時任副總理萬里的指示下,費彝民組織查濟民、何賢等幾大香港財團,以無息貸款形式開展賓館籌建工作。八十年代中期,首都賓館竣工,成為繼北京飯店後國家全資擁有的第二家五星級酒店。《大公報》駐京辦也從北京飯店後的宿舍樓裏遷入了首都賓館,正式對外工作。
除了報人的身份外,費彝民更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在愛國之路上,他一直積極團結各界人士,曾幫助陳嘉庚、華羅庚、紅線女、馬連良、張君秋、俞振飛返回內地。
一九五五年,費彝民轉給馬師曾一封田漢從內地寫的信,傳達了文化藝術界新老朋友熱情而懇切的心意。同年,費彝民邀請紅線女到內地參加國慶觀禮活動,新中國的氣象帶給馬師曾與紅線女深刻的印象,正是這次行程中讓紅線女和馬師曾決定回到內地發展。一九六三年,內地組織了上百人的北京京劇團赴港演出,費彝民不僅幫助劇團排除了在港期間的各種困難,還完成了周恩來下達的「非常任務」,邀請到當時已定居台灣過起半隱居生活的孟小冬赴港觀演。演出後,費彝民安排了孟小冬跟北京京劇團的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等名演員在灣仔《大公報》的社長會客室見面。儘管因種種原因,孟小冬並沒有返回內地,但是此次赴港觀劇之行以及在《大公報》的會面,在當時兩岸關係緊張斷絕聯繫的背景下,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
大力開展對外交流
費彝民除了辦報以外,更大力開展對外交流,透過舉辦國家級專題講座、電影招待會、攝影展覽和文化藝術交流多種形式宣傳祖國和弘揚華夏文化。費彝民能講地道的法語,在他的辦公室裏接待過許多法國朋友,其中包括政府要員、商界領袖、知名學者和藝術家。「寥廓海天,不歸何待?」費公引用周恩來的話說,「如果我們實現和平統一,同東亞的左鄰右舍搞好關係,就會成為世界的安定力量。十萬萬中國人,成為一種和平的力量,建設的力量,我們發言,更是舉足輕重。所以,我們爭統一,不僅是為自己,而且是為世界,為人類,為子孫後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