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回內地定居的港人曾遇到過住房、婚姻、養老等不同問題\大公報記者 帥誠攝
香港回歸二十年間,隨着內地經濟發展,加上不少港人原本祖籍廣東,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北上廣東定居。由於兩地政策文化的差異,定居內地的港人也因時代的變遷而遇到了不同的問題,從房產糾紛到跨境婚姻,近年又以養老問題尤為突出。香港工聯會廣州中心主任邵建波從2006年至今輾轉於粵港兩地,致力於解決港人在內地的民間諮詢和糾紛,見證了二十年來港人在內地生活變化的點點滴滴。」大公報記者 帥 誠
現任香港工聯會廣州中心主任的邵建波,在內地工作已近11年,這些年間,他見證了粵港兩地政府和民間組織為在粵定居港人做出的點滴貢獻,亦見證了回歸二十年間在廣東定居的港人隨時代變遷遇到的不同問題。
2006年,在東莞定居港人人數增加迅速,據統計,在珠三角工作、生活的港人超過四十萬,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其中東莞的常平、樟木頭等鎮因毗鄰深圳,便於港人往返,加之房價比香港低很多,成為港人購房的首選地,單是樟木頭就有約十萬港人居住。
當時內地房地產事業處於起步階段,部分不法開發商利用政策漏洞違規拿地開發,中途捲款逃走,造成不少港人牽扯進房產權益、爛尾樓糾紛中。邵建波回憶,當時港人在珠三角求助個案中,房地產糾紛案例就佔總數的一半。
有些當年的典型案例,邵建波記憶猶新。在東莞常平鎮某樓盤,由於境外開發商捲款跑路,甚至連設計圖紙都一併帶走,導致九百多戶業主十年未能拿到房產證,其中港人約佔八成。「這樣的情況在當時是無法立刻解決的,但問題的集中出現也讓我們有機會與當地政府進行統一溝通」,當地政府在了解情況後,積極進行調解,並陸續出台更加完善的房地產政策,嚴查預售資質及房產稅繳納情況,減少了類似情況發生。
隨着港人在內地經商、旅遊等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粵港兩地跨境婚姻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陸續出台了新政,規定了多種情況下,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的港人在內地親屬,可申請赴港定居。邵建波從工聯會的日常諮詢服務中總結出,申請赴港定居主要包括跨境婚姻中內地一方赴港、內地生活子女赴港照顧年邁父母或內地年邁父母投靠在港子女等幾種情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北上養老,通過向鄰近廣東輸送養老人群,似乎成為回歸以來香港解決人口問題之道的一大趨勢。邵建波表示,2010年前後,港人北上養老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赴港打拚者陸續已到退休年齡,由於香港的高消費和高房價,他們多數選擇帶着多年辛勤賺來的積蓄回到自己的祖居地頤養天年」,港人內地養老問題亦隨之產生。
「港歸長者養老問題日漸突出的關鍵,在於內地越來越高的消費水平和隨着年紀增加的病痛帶來的身心負擔。」邵建波一針見血地指出,「病不起」是目前港歸長者的最大顧慮。
對於這樣的情況,2015年10月特區政府推出了醫療券試點計劃,符合條件的港歸長者每年2000元港幣的額度可在試點港大深圳醫院抵扣就醫和藥品費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已有691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