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入院照腸胃鏡的費用,較日間醫療中心貴三至四倍,但賠償額較低\資料圖片
醫療通脹持續上升,保險業聯會醫療保險協會昨日公布最新的醫保索償數據顯示,私家醫院平均收費按年平穩上升6%至13%,結腸鏡及胃鏡檢查手術,仍是醫療平均收費上漲的主因。協會指,入院照腸胃鏡的費用,較日間醫療中心貴三至四倍,但賠償額較低,提醒投保人,醫療保險普遍已包日間診所服務,如非必要毋須入院。\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香港保險業聯會轄下的醫療保險協會,檢視16家醫療保險公司在2015年的醫療保險索償數據顯示,各級住院及門診收費全線漲價。頭等房升幅最犀利,平均收費91325元,按年升13%;二等房平均收費43828元,按年漲價7%;最多人使用的三等房與診所小手術,平均收費分別為35185元及6578元,而門診平均409元,三者的按年升幅均為6%。
保聯醫療改革專責小組副主席陳秀荷指出,結腸鏡及胃鏡檢查手術佔整體住院手術個案的49%,其中腸鏡整體收費按年升5%至8%,胃鏡收費升6%至9%,成為醫療成本上漲的主因。該兩項檢查手術在醫院或診所進行,收費相差甚大,以腸鏡為例,日間診所平均收費8408元,但在私家醫院,三等房的收費也達2.5萬元,二等房及頭等房更分別高達3.9萬及5.7萬元,較診所高出三至十倍。胃鏡的日間診所平均收費為7127元,三等房需近三萬元,較門診貴四倍,而二等房及頭等房費用更較診所高六倍及十倍。
誤以為入院才可受保
聯會將兩項檢查涉及的收費項目細分比較發現,藥物、棉花、紗布等住院雜費的差距最大,腸鏡的診所及三等房雜費分別為780元及8200元,相差10.5倍;胃鏡的分別更誇張,診所收583元,三等房收10987元,兩者相差18.8倍。
雖然日間診所收費較低,但調查顯示,逾半投保人仍選擇入院。陳秀荷稱,不少人誤以為一定要入院才可受保,但其實大部分醫保在過去五至八年間,已將日間診所治療納入受保範圍,以腸鏡為例,目前日間診所費用賠償比率為91%,但三等房只賠84%,反映入院照腸鏡,不單止費用較高,賠償率反較門診少,她建議投保人如非必要毋須入院。
醫療保費平均升4.6%至5.9%
保聯醫療保險協會主席陳麗娥稱,去年個人及團體的平均醫療保費分別按年升7.6%及3.4%,達至4365及4683元,投保總額共190億元。她指出,儘管過去幾年的醫療通脹持續上升,惟過去五年的個人及團體醫療保費的平均升幅仍維持在4.6%至5.9%,增幅仍較醫療通脹低。
陳秀荷預期,今年醫療收費會繼續上升,連帶醫療保險保費亦會增加,但強調醫療通脹非唯一影響,實際升幅仍需視乎個別保單而定,建議市民定期檢視醫保條款,有需要時加保,避免自掏腰包繳付意料之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