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政府去年中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中大與浸大合作研究發現,僅有6.8%受訪者符合申請低津資格,但只有1.1%合資格家庭成功申請低津。近半合資格家庭因申請手續繁複而放棄,認為工時難以計算,又需勞煩公司提供諸多證明。研究建議將低津工時要求降至在職家庭72小時,更改工時後,合資格比例只會增加約1%,但可簡化工時審核資料,使得更多家庭真正受惠。
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於2016年8月16日至27日,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隨即電話訪問1201名18歲以上香港居民,發現僅有57個家庭同時符合低津標準的工時、資產和收入三大門檻,當中又只有14個受訪在職家庭有申請低津,真正獲發低津家庭僅九個。
研究又對385個家庭進行面談,了解申請率低的原因。調查發現,六成符合低津家庭資格,當中接近六成家庭不打算申請,主要因為申請手續繁複、資訊不清晰、不符合申請資格和個人原因。44.1%人認為申請手續繁複,22%未能提交證明文件。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黃洪指,申請時證明達工時標準文件,甚至要交齊長假、病假文件,要找僱主開多個證明,而有的僱主甚至「好唔耐煩,唔肯配合」。曾有太太不斷要求丈夫向僱主索取證明,而導致出現家庭問題。
政府於2015年推出計劃,冀可惠及20萬低收入在職家庭共71萬人,但實際效果不理想,年中將進行檢討。黃洪建議,政府可將非單親在職家庭和單親在職家庭的每月工時要求,由現時每月192小時可領取高額津貼,144小時至192小時領取基本津貼,「雙線合併」,改為每月72小時以上便可「入閘」。如此一來,簡化了申請者證明程序,只需提供強積金和工作證明便可。因為有資產和收入限制,放寬工時後,預計有7.4%家庭可符合申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