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09年2月,在紅線女藝術中心,紅線女與港中小學生交流粵劇文化\資料圖片
她在香港大紅大紫,卻為了成就更高的藝術價值,回到祖國從「零」開始;她歷盡磨難終成一代宗師,又始終不忘香港成名之恩,奔走兩地,成為粵港文化交流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她就是粵劇大師紅線女,用一生演繹了家國情懷和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陪伴紅線女度過近17年時光的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說,不抱怨,不放棄,紅線女身上那種任何時候都堅定信念、與國家共命運的高尚情操,最值得時下香港青年學習。\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1992年,紅線女親赴廣西,盛邀南寧粵劇團的台柱歐凱明來廣州發展。從此,紅線女也與歐凱明、蒙菁夫妻二人結下不解之緣。在紅線女身邊多年的蒙菁最經常聽到的詞,大概就是「無悔」,紅線女對於1955年回到內地發展這個被很多人認為「很傻」的選擇至死無悔,因為「從藝術上說,不回來,就沒有後來的輝煌」。
56歲回港演出萬人空巷
對於喜歡粵劇的香港人來說,1980年的「紅線女旋風」讓人記憶猶新。那是紅線女自1955年回廣州工作後首次赴港演出,一時萬人空巷,場面比英女王伊麗莎白訪港更轟動。紅線女之子馬鼎盛曾在憶述母親傳奇人生時透露,「有人想看看紅線女『文革』十年兩度受審的慘樣。不料56歲的女姐風采依然,聲線繞樑。」
早在20世紀50年代,紅線女在港已名成利就,如果像一些同行攢錢買樓,成為億萬富婆不在話下。但蒙菁曾不止一次聽紅線女說起,在香港生活那十幾年,最不服氣的就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連二等公民都不如,備受歧視與欺負。因此,1955年當紅線女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又親眼目睹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時,她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便很快作出回內地的決定,於同年底回到廣州。
傾力編排《春到梨園》慶回歸
在香港生活的經歷,使紅線女對於香港回歸有着特別的感受。1997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紅線女說,「能看到香港回歸,實在幸運。我早就盼着這一天了。」蒙菁透露,紅線女為了慶祝回歸做了很多的準備,《春到梨園》就是專為迎接回歸創作的粵劇。
《春到梨園》以描寫粵劇藝人在香港不同時期的經歷為主線,以豐富藝術形象傳達人民渴望回歸祖國的心聲。紅線女費盡心思,從籌備、排練到公演都親力親為,並親自演唱《天低雲暗》、《衝霄漢》、《春風化雨》三首間幕曲。蒙菁回憶,《春到梨園》綵排時紅線女身體不大好,但仍拖着疲乏的身體,以雨傘作枴杖,奔跑於舞台上下督促指揮,言傳身教。
1997年6月,紅線女率領紅豆粵劇團在香港新光戲院獻演了她傾注兩年心血創作排演的《春到梨園》。聽說「女姐」來了,香港戲迷們奔走相告,當中不乏她的老朋友和擁躉,大家爭相向紅線女索要簽名留念,紅線女當時感慨道,很久沒有試過簽名簽到手軟。
回想在紅線女身邊的時光,蒙菁說,紅線女一直堅持學習,自覺了解國家發展和世界局勢,並從中找準自己的定位。任何時候,她都保持着對藝術的堅守,始終謹記粵劇把她養大,給了她榮譽,主動選擇與國家共命運。蒙菁說,紅線女這種前瞻眼光和大局觀很值得時下的香港年輕人借鑒學習,希望年輕人通過主動學習,豐富自己的眼光和知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