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不少人在創業之初,滿懷美好前景與「錢景」,但輕視風險而招致後來的失敗
「一帶一路」商機當前,身邊興高采烈討論創業的朋友不少,但曾經創業失敗的我,這些年來都在想一個問題:怎樣的人才堪為創業者?早前回故鄉參加一次青年創業論壇,我這個「失敗者」獲邀與大家分享四個字:創、業、變、心,也願在此與諸位共享。
「創業」,很多人首先想到「做生意」,開創新事業,經營商業賺取厚利,但這或者只是表相。或者我們在想「做什麼生意」之前,先用語言學的角度,看看「創業」本義。
創,《說文解字》:傷也,本作刃,或作創(傷)。這個「創」字,直到唐代名家顏師古在《五經正義》中說:創,始造之,「從沒有到有的過程」為之「創」(Create),這才有了創造、創業意思。
沒有客觀充分評估
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我們要突破現狀,是很有可能受傷。不少年輕人在創業之初,滿懷都是美好的前景與「錢景」,這讓他們輕視了風險,而招致後來的失敗。沒有受傷的警惕與覺悟,除非你運氣爆燈,否則後果大多難堪。
「業」在今天,指的是世間各行各業,不同的賺錢手段。但它的本義是古時樂器架子橫木上的大版,用來懸掛鐘磬等樂器,有承托、基礎的意思。筆者反思當初創業失敗,很大程度就是對自己的基礎沒有客觀充分的評估。青年人最大的依靠,就是你的學識、人脈、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品,能客觀認識自己的基礎的人,才有創業的可能性。
不過,筆者更要指出,「業」在宗教上的意義更值得每一位想要有所作為的人去關注。在宗教上,特別是影響中國文化的佛教上,業,是因果關係!是一種「前因」影響「後果」,「今天」影響「明天」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願意在生活中與人為善的人,才有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因為「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哈佛商學院2008年研究報告說明,初次創業的成功率平均是22%。或者這數字已經是偏高。中國商業部2013年的統計指出,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1%左右,其中浙江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但也僅約4%。
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創業,本來是個失敗率高,未知數多的動態過程(Dynamic Process)。這就是「變」的本義,古書上有:動、更、易等多種解釋;個人認為班固說得最好:非常也!已故香港填詞人黃霑在一首經典的歌曲中曾經這樣寫道: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事業如此,你或者可以安排一周、一年或十年的行程表,但你不可能把握這當中每一個細節,變,永遠在你意料之外。所以,我覺得「Surprise」這個字,比Change更能解釋「變」的意義。
變,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周易》告訴我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一個充滿未知數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最重要!心不僅僅是維持我們生命的供血器官,還是指我們的思維,因為古代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
筆者對「心」的理解是,維持健康的生命,用活躍的思維,正面的心態,還有信心、毅力,來應付一切可能出現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