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教聯會主辦的「一國兩制教育」沙龍,吸引幾十位大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出席。有前線老師反映,接觸通識科20年,未見帶出基本法精髓,形成學生談及中央多從負面角度出發。培僑書院退休校長羅慶琮直言,20年來基本法推廣流於門面工夫,未能做到潛移默化,特區政府應就此反思。
通識科不宜推基本法教育
漢華中學嚴老師舉手發言,表示接觸20年通識,從高考以至文憑試,高中通識並無講基本法。通識單元之一的「今日香港」,談到中央與地方部分時,只講香港法治精神。例如人大常委會就「吳嘉玲案」釋法,坊間通識書籍,多講會影響香港法治精神,學生對中央政府未有認識,難有印象。澳門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教育的推行方式被稱為榜樣,其做法值得香港參考。
教聯會副會長周世耀說,回歸20年,香港進入新階段,但缺乏去殖民地化的工作,包括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這是政府要面對的問題。
他說:「反國教事件導致國民教育被污名化,教育界應認真思考研究。就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教育規定課時,這是很大進步,教育局局長應親自去推。怎樣推,怎樣教,特區政府要有一套說法。」
周世耀又稱,對在通識科推基本法教育有保留。因為通識科講求所謂多角度思考,就「一國兩制」,正面論述可以,反面論述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但「一國兩制」基本概念有其定律,中央與地方關係,怎可能運用多角度去講?所以,基本法教育放在歷史科比通識科優勝。「推行『一國兩制』教育,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師資培訓要重視。」他說:「一國兩制」教育,怎樣教,政府應拿出教材和培訓。嚴老師回應,「通識課程應談談國家憲法與基本法關係,才能帶動坊間教材的關注並取得恰當解釋。」
國民教育須實踐
羅慶琮稱,回歸20年來,基本法推廣活動好多,辯論比賽和參觀活動也很多,但流於門面工夫,過後缺乏跟進。「例如國民教育,設獨立科很容易,撥款、師資和培訓也不難,但這不是一了百了,潛移默化才會見效。猶如中國人強調孝順,講的是實踐。『一國兩制』教育,應強調的是大家同坐一條船,遇到風浪不要互相埋怨,教育局對此責無旁貸。如果打不開年輕人的心,則要花好些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