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多圖|尋找地鐵站的香港風情畫

時間:2017-05-21 12:46:01來源:大公網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綜合報道:港鐵站雖是個步履匆匆的地方,卻能讓你領略地道的香港風情。這裏承載着香港的春夏秋冬、今日往昔,也訴說着港人的安居樂業。穿越港鐵站,和我們來一場時光漫步,發掘屬於港人的生活點滴。

  長沙灣站

《茶壺、碗、杯及匙》

  長沙灣站

  這一設計集中體現超大比例的茶壺、茶杯和茶匙等物品,吸引人們關注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性。這些物品雖然外觀簡單樸素,卻潛在着豐富多彩的格調和情趣。各件物品由多塊瓷磚組成,自成一體,遠遠看去卻又構成了相互關聯的整體。

  西營盤站

 
《裏裏 ‧ 外外》

  西營盤站 - B1及B2出口

  來自英國藝術家Louise Soloway Chan的浮雕版畫,創作靈感源自西營盤熙來攘往的街景風貌和陡峭獨特的地形。這些作品描繪了西營盤主要街道的俯瞰圖,刻畫了四時變遷中的街景:夏日颱風後、中秋佳節時、冬日厚衣裹身的行人、初春慶新年的桔子樹等。

《西營盤實景拍攝》

  西營盤站 – B1及B2出口

  藝術家謝明莊帶領30多位青少年,用鏡頭捕捉區內各種獨特風貌,如傳統老店、古蹟文物及生活百態等,再通過圖像拼貼,把超過450多張單色影像拼成一系列作品。實景拍攝創作記錄了西營盤的面貌變遷和多樣化。

《高街古蹟》

  西營盤站 - C出口

  這是由數十卷菲林所拍的影像拼湊而成的全景作品,拍攝者親手製作高1米的特製針孔相機,每次使用多卷並排的菲林來獲得更廣闊的畫面。菲林並排曝光留下的獨有痕跡和構圖,為具有穿越時空感的攝影作品增添幾分趣味,帶來嶄新的欣賞西區歷史建築的角度。
 

  元朗站

《編織集體憶記》

  元朗站-車站月台

  香港藝術家文鳳儀嘗試透過作品為港鐵車站增添色彩和活力,通過模擬衣物被風吹動、飄起的形態,重現舊日社區常見的景象——家家戶戶以衣裳竹晾曬衣物,以喚起大眾對往昔的寶貴回憶。
 

  香港大學站

《西城小巷 Ⅰ 》

  香港大學站 - C出口

  《西城小巷 Ⅰ 》畫作長約30米, 由香港本地插畫師蘇敏怡和150位小學生聯合創作,描繪了西區的大街小巷、建築物及人們的生活百態,包括了雀仔橋、皇后大道、水街、西區警署、香港大學、西環碼頭等標誌性地點。
 

  炮台山站

《再創存在》

  炮台山站 - B出口

  香港藝術家趙海天創作的作品,描述了其對生活中各種基本要素的想像,表達了世界這一大家庭中各色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係。
 

  北角

《我愛北角,北角是我家》

  北角站 - A出口

  該作品選自北角區兒童的繪畫,反映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北角的印象。這一壁畫是本地居民大眾藝術作品的代表,營造了北角社區的主人翁自豪感。
 

  荃灣站

《流動城市》

  荃灣站外行人走廊

  該作品為132塊馬賽克鑲嵌瓷磚畫,安裝於荃灣站外行人走廊的牆壁上,全長達90米。圖案由中小學生以荃灣區特色地標的相片拼貼創作而成,表達他們對荃灣的觀感。
 

  黃埔站

《歷史與想像-黃埔》

  黃埔站

  藝術家林東鵬以社群記憶、歷史圖像及學生的畫作作為創作元素及靈感,創作出紀念黃埔地區「古」與「今」的大型作品。作品通過重組及拼湊,組成這一幅融會古今、展現社區歷史與活力的畫作。
 

  荔景站

《宇宙》

  荔景站上層月台

  藝術家小林尚美在早上經過開滿花的稻田, 看到露水灑在樹葉間白色的蜘蛛網上, 太陽初升,令稻田閃爍着銀色的光輝。受此景啟發,小林尚美用雙手創作出這生生不息、與大自然交流融合的「宇宙」。
 

  油麻地站

 
《我的家》

  油麻地站 - 大堂

  內地藝術家朱紅以中國傳統住宅和庭園為題材,以茶幾、棋盤、家具、陶瓷等用品為點綴(鳥籠寓意了油麻地曾經的一個鳥市),營造了一種休閒居家的畫面。整個作品傳達了一個理念:安居樂業才是香港地鐵的最終目的地。

  (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