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人才培養增競爭力
澳門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
澳門特區政府銳意將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目標,這是發揮澳門優勢、奠定和提高澳門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澳門理工學院近年開設了中葡翻譯、中英翻譯、國際漢語教育、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關係等課程,為澳門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大量人才支持和智力的支撐。只有繼續加強人才培養,才能有效地提高澳門競爭力,彰顯澳門一個小特區、大舞台在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維護祖國和平統一、配合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兩地合作編高質量教材
鏡平學校校長黎世祺:
青少年是澳門和國家未來的希望,澳門中小學要承擔更大的使命。建議從四個方面加強中華歷史文化教育工作:一、做好老師隊伍的培訓,提升專業水平,讓老師真正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實踐者;二、挑選高素質的教材,由澳門和內地合作編寫的教材質量高,切合澳門的實際,鏡平學校今後將優先使用兩地合作編寫的教材,如歷史和地理等;三、加強課外實踐教學,加大力度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中國歷史文化教育的實踐活動。去年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在澳門落地深受歡迎,為學校提供了教育資源;希望央視第五套節目也能盡快在澳門落地;四、積極支持澳門學生報讀內地大學,學生到內地升學,既能接受好的教育,加深對國家的認識,還能感受到內地創業創新、互聯網新興經濟發展的熱潮。
加大科研投入留住人才
澳大科技學院教授余成斌:
澳門不乏優秀科技人才,14%的澳門中學還有大學如澳大都以英文為授課語言,這樣一個開放且國際溝通能力強的環境,非常有利對外交流和科研發展,而國家正規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澳門的大好機遇。在澳門加強高校科研發展,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將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澳門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引進和留住高端人才,建立更靈活的管理模式,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加有利於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及環境。同時希望國家能出台更加有力和靈活的區域合作政策,促進澳門與內地尤其橫琴的合作,推動澳門科技產業發展。
冀助老師多到內地交流
濠江中學青年教師呂綺穎:
教師除了要具備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養。要努力做到三點,包括一,把工作結合國家及特區發展,全面準確認識「一國兩制」方針,透過言傳身教,讓學生了解和遵守基本法,樹立法制觀念;二,具備對國家歷史和國家文化的深入認知,引導學生了解、認識國家文化和國情,產生身份認同;三,教師要發揚高尚師德,以自身經歷、體會感染學生,着力引導學生樹立主動了解國家發展規劃、主動參與國家發展的意識。希望特區政府為教師創設有利的條件,增設更多能回應社會需要的課程;同時加強在職進修,為教師提供更多對口的進修課程;另外要為教師提供到內地參訪學習的機會和便利的交流平台,讓教師全面了解國家的發展現況。
兩地大學生可加強合作
澳門大學學生會主席梁景倫:
澳門大學學生會一直以仁義禮智信為宗旨,培養同學愛國愛澳的精神,促進同學對國家及澳門的認識和關注。祖國的發展對澳門青年學生的升學、成長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早前,在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的支持下,澳大學生會成員有幸到北京參訪交流,拜訪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教育部、港澳辦等多個國家機關,旁聽了外交部新聞發布會,與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北大、清華學生身上的那種胸懷祖國,無私奉獻、傳承拚搏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今後澳大學生會與內地知名高校學生會建立起長期交流合作關係,提升自己的素養,獲得寶貴的經驗。
讓澳青能參與內地工作
澳門學聯理事長李兆祖:
澳門與國家緊密相連。多年來,澳學聯團結學界,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搭建各種學習交流平台,努力成為建澳治澳新一代,推動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澳青並不只是想分享國家高速發展的成果,更期盼有機會參與其中,與國家共同成長。而隨着澳門與內地青年深入交流,也讓愛國愛澳的情操更加昇華,讓青年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國」與「家」的密切關係。希望澳門學聯能繼續加強與內地學聯的合作,分享學生工作心得,並在各項青年學生事務當中互相支持,讓澳青能夠參與到內地的青年工作,甚至有機會代表國家參與國際性或地區性交流,把澳青發展與國家發展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