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我的太空夢」徵文比賽得獎作品(七)

時間:2017-05-08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左一)中聯辦宣文部部長朱文和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右一),頒獎予高中組亞軍安建森和王怡人\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編者按:由《大公報》主辦的「我的太空夢」徵文比賽,設小學、初中和高中組,各設冠軍一名亞軍兩名和季軍兩名,以及優異獎三名。今天刊出高中組得獎作品。

高中組  

  《我的太空夢》

—— 我以太空改變地球

冠軍 福建中學(小西灣)中五 吳浩龍

  看着那在風中搖曳生姿的牽牛花,再看看灑落在其表面的陽光,心中的無奈之情突然一瀉而出,一發不可收拾。窗外陽光明媚,但我卻在那使人深感侷促不安的實驗室內,看着黑板上那枯燥乏味的化合物結構式,想着化學知識何時才可以有用武之地,盼望着平生所學脫離紙上談兵的境地。坐着坐着,我竟按捺不住,進入了那令人為之神往的夢鄉。

  在那與「周公」共處的空間裏,只見自己坐在一個滿是各式各樣的儀器的大型實驗室裏。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實驗室,而是一個大得我坐着都沒看見出口的房間。在那裏,我和我的夥伴們努力地為一項名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大型項目埋頭苦幹。我們每個人都手持着一部工程型計算機,並緊緊地盯着那個畫面瞬息萬變的電腦顯示屏,空出來的那隻手,則在一張又一張的稿紙上書寫着一串串長長的數字以及各種各樣的實驗結果,以確認正確的設置;又或在一支又一支的試管中尋覓着一片片閃亮亮的金屬以及五顏六色的溶液,以找出最佳的物料。

  一切,都只為了為我國的太空事業注入那至關重要的推進劑,只為了國家的榮耀,只為了令我國早日擺脫全球定位系統的牽制,以保證國家安全。第一次,我感覺到了自己與太空,與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

  夢還在繼續,在這時,我聽見了更多的資料。原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共包含30顆衛星,並預計在2020年完成建設,以提供全球定位服務。這個系統可以做到平面和高程各十米的精度,測速精度更可達零點二米每秒。雖說這一項項的技術指標看似只是一串串無關痛癢的數字與單位,但卻緊緊地牽動着我的心!因為它們象徵着我國科技發展的進步,更證明了中國正在步向世界科技發展前列的位置。換句話說,這一系列的數字象徵着我們的祖國正在走向高精度的科學研究,並令自己可以擺脫全球定位系統的牽制,重新把控制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正當我被這幾項規格所深深地震撼的時候,朦朧中我聽見了熟悉的聲音……「喂!喂!快起來!」抬頭一看,只見戴着銀灰色眼鏡的化學老師板起了臉孔,並以冷峻的目光透視着我空無一物的腦海。我還沒反應過來,就只聽見他拋下一句「上課專心點,別老打瞌睡!」就繼續上課了。我抬起頭來,只見黑板上的化學公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化學的生活應用」。而投影片下方寫着的,正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詳細資料!原來剛才我在夢裏的所見所聞,全都是化學老師教授的知識!

  回想一下,無可否認地,太空科技的發展歷程,是一直充滿着爭議性的,亦是一條荊棘滿途的道路。然而,這樣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放棄,而是意味着背後留有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的太空科技與航空技術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速前進。早前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與天宮二號實驗室對接並完成任務,成為了眾多炎黃子孫心中的驕傲。雖然目前這項成就與所進行的實驗所得帶來的好處還未能讓我們目睹,但其他的生活應用都證明了中國航天的成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就是證明航天科技造福人群的例子嗎?

  中國航天造福人群,我的太空夢——我以太空改變地球!

評語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小學校長謝煒珞:作品的構思巧妙,展開自然,能呼應主題,文筆亦簡潔流暢。

  《我的太空夢》

  亞軍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中五 王怡人

  小時候,懵懂的我們總是懷揣着偉大的夢想:成為濟世救人的醫生、為民服務的警察、或是探奧索隱的宇航員……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小小的腦袋裏總是裝着大大的幻想。在我還不諳世事時,一個遠大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已經悄悄地在我心底生根發芽。

  我有一個夢,一個關於閃耀星辰的夢。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在暮夜裏抬頭看星星。當時的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宇宙、什麼是行星、什麼是航天;我只知道,那些我每晚都凝視着的發光體,是漆黑夜空裏最奪目的存在,沒有人能忽視它們的耀眼光芒,他們就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對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從那時起,我就在心裏思索:究竟天上的星星來自哪裏?為什麼它們看起來那麼的遙遠?為什麼它們那麼小卻那麼炫目?在巨大的好奇和無限的嚮往中,我的童年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光陰荏苒,我的疑惑也逐一被解開。我知道,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中,是比漫天飄灑的星河光塵還要渺小的存在。我無法想像,在這個龐大的空間裏,究竟還有多少的奧秘,等着人類去探索和發現。時間並沒有磨滅我的熱情,反而使我愈加樂此不疲。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去太空一探究竟,真真切切地實現我的太空夢。我好奇外面的世界、好奇失重的感覺、好奇宇航員踏上月球表面時那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感。所以,我想為童年的夢想去探索、為科學去探索、為神州大地去探索。

  我有一個太空夢,而中國,有一個60年的航天夢。無數的人,為了這個偉大的夢想,夜以繼日地拚搏,他們毫不吝嗇地揮灑自己的汗水,也甘願犧牲所有閒暇的時間。正是因為這些無私奉獻的航天工作者們,中國航天事業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創造輝煌。七號載人飛船、神舟十一號、天宮二號……歷史將會牢牢地記住這些名字,所有的中國人也都會將此牢記在心,這些都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卻也是屬於華夏的榮耀。八年前,當翟志剛在太空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時,整個中華民族都向前邁了一大步。當我們堅定地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只會愈來愈順利,愈來愈結實,我們的追夢道路也會愈來愈平坦。

  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雖然坎坷,卻不是難以戰勝;月球雖在三十八萬千米之外,卻並不是遙不可及,距離和挫折從來就不是值得頭疼的問題,真正艱難的是恆心。但事實證明,我們做到了,原本陌生的太空夢,現在我們正在一點一點的實現,誰能說,這不是夢想的力量?人,因夢想而偉大,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太空夢,它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經過汗水的灌溉,正在不斷地成長,相信總有一天,它將變成一棵參天大樹,用強壯的枝幹,庇護這土地上的子子孫孫,以及,他們的夢。

  共築太空夢,共築中國夢!

評語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鄭志強:能從自己的太空夢談到祖國的太空夢,感情豐富,文筆優美。

  《我的太空夢》

亞軍 李求恩紀念中學 中四 安建森

  廣袤無垠的宇宙,群星接壤的夜空,無意抬頭仰望,充滿無限遐想。中國人飛天夢自古嫦娥奔月到現今神舟十一號對接成功,無不說明了中華民族從未放棄探求太空,而能成功遨遊太空也屬於我們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榮耀。

  然而為何要堅持發展航天事業呢?那就是國民經濟與國計民生的需要。我們都知道科技的發達帶來的方便,就如我們想知道天氣狀況都是靠太空中的氣象衛星。我們出門旅遊可能會迷路,那時就要用到定位系統,大家又是否知道這個正是我國的北斗導航衛星的作用。可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怎樣令我們遇到難題都迎刃而解,不僅如此,航天科技的進步可以為人類尋找新資源新能源的需要。人類不斷發展,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面臨子子孫孫與地球日後該怎麼生存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執著的飛天夢的原因之一。

  明朝有個叫萬戶的人,在椅子上綁了47個自製火箭,然後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着風箏,想像自己利用火箭飛天,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使得他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可他的精神卻流傳後世,促使人們不斷去追尋自己的飛天夢。之後,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中華民族踏入探索太空的行列。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前往太空,這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取得圓滿成功。2008年又再次搭載三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航天員首次出艙完成太空漫步。2013年再次搭載三位航天員,而且完成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16年太空船搭載兩名航天員,並與已升空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交會對接,這次更是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從這些可見,中國的航天技術不斷進步,令我們炎黃子孫感到無比的自豪。猶如你最愛最親的人取得了成就,你是由心裏為此自豪,一樣的道理,偉大的祖國就像母親一般,她的成就永遠是我們兒女們的光榮。

  而那些航天員更是我所仰慕的英雄,我看到他們為祖國付出,保證完成所交代的任務,雖然我們會覺得前往外太空有什麼未知的危險,但是我相信他們是自豪與光榮的。此時我是多麼想也能上太空,探索奧秘,看看是否真的有如照片般的藍色球體,也看看太空是否真的漆黑,我也想知道地球在宇宙中有多小……所以我很期待未來的科技會更發達,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中國飛天夢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期待的,而這個夢也在慢慢實現着,我相信每位中國人都有目共睹,今後為了實現太空夢,讓中國和平發展,自尊自強。我願意付出自己綿薄之力,並認真與盡責。當中國的航天事業每突破一個層次,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會說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我為偉大祖國而驕傲」。

評語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鄭志強:把航天科技的發展娓娓道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