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機場跑道對開海面填海,須採用低淨空高度鑽機\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記者陳卓康報道:機場三跑填海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工程採用嶄新的填海方法,達面積650公頃的海床上注入25萬支水泥柱,至今已注入約一萬支,進度符合預期,工程團隊24小時監控水質,當工程範圍250米內發現中華白海豚,更會即時停工半小時,至今僅發現一次。
鑽機入海 注水泥攪拌成柱
香港國際機場擴建三跑道系統的工程去年八月動工,首先在機場島北填海650公頃,因應填海位置四成是污泥坑,工程需採用「深層水泥拌合法」填海,技術是香港首次應用。整個填海工程造價300億。
三跑道項目填海工程總經理李德明稱,工程人員先以鑽機鑽入20多米至40米深海床,注入水泥與污泥坑中的軟泥攪拌,成為堅硬的水泥柱,整項工程需製造25萬支水泥柱,每支製造時間兩小時。機管局指,截至目前已注進約一萬支,進度符合預期。
機管局昨日先後安排立法會議員及傳媒登船視察,機場北跑道對出的海中心停泊有20多艘工程船,每艘各有一台、三台或五台鑽機不等,較接近跑道的海域由於設有高度限制,改用11米的低淨空高度鑽機。
工程船24小時監控水質
李德明指,工程前期先利用土工織物防護膜覆蓋海堤範圍的海床,並已預先於海床鋪上兩米的沙墊層,工程船四周設置兩重淤泥屏障,防止淤泥滲漏,第二道隔泥幕可將整艘船包圍,但到目前未需動用。
填海工程之一承建商來自日本、韓國及內地公司,李德明指出,受惠於韓國造船業比較低迷,工程船較預定時間早投入,但操作室電腦以韓文顯示,因此個別工人透過專才計劃輸入來港,為確保工程進度,承建商已積極培訓本地工人操作有關技術。
機管局環境事務總經理李仲騰稱,工程船24小時實時監控水質,強調工程無可避免有排放,但會定期抽檢確保水質符合環保要求,每艘船上設有小型實驗室,當發現下游樣本超標,會調查是否有附近工程船排放,如證實有超標,會勒令該船停工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