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公屋歷史 共用浴室廁所

時間:2017-05-01 03:15:05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陳浩賢報道:香港土地矜貴,居民共享生活空間早已出現。粵語片中常見一屋多伙包租年代,廚廁「共享」司空見慣!

說到香港公共房屋歷史,最初也採用「共享公共空間」解決部分生活必需問題。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大火,58000人痛失家園,為安置災民,衍生首個公共屋邨(徙置大廈)石硤尾邨。

徙置大廈最早期是六層高,後來統一為七層,因而喚作「七層樓」。住宅單位分成兩翼,室內無廚廁,公共浴室和廁所共用,家門外走廊是煮食和晾曬衣物空間。樓與樓之間的地,是共享休憩區。部分天台則闢作辦學校。及至上世紀70年代,為改善公屋居民生活環境,新建單位有獨立廁所,廚房置於「騎樓」,「共享」漸漸變成「私有」。

至於共用洗衣房,則是歐美中產樓房的主流風尚。歐美房屋面積大,但居住人口少,隨着環保意識日盛,很多人關注是否需戶戶有洗衣機,加上很多是一、二人家庭,一周只洗一、兩次衣服,大廈在地窖設公用洗衣房,既環保又善用空間。歐美樓房的地窖還有很多妙用,近年較多的是設有大焗爐的烘包房和酒窖,都是寫意的共享空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