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現代愚公為大眾修山徑

時間:2017-04-09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一群熱心義工與漁護署同行,合作搶救損耗嚴重的山徑,翻土削土鏟泥搬石,猶如現代版「愚公」,用汗水為大眾開路

  搶救山徑,一呼百應!漁農自然護理署有個頗另類的工作坊,招募特種「修路工人」,需在陽光下帶着鋤頭上山,掘路搬石填氹,還要「零薪金」。如此苛刻的工作,報名居然「爭崩頭」,一群熱心義工早前就浩浩蕩蕩、跟着署方技工勞動去,官民同行,合作搶救損耗嚴重的山徑。參加者熱愛山野,就如現代版「愚公」,用汗水為大眾開路,不求報酬,找到的是一份成功感!\大公報記者 袁碧盈(文) 黃洋港(圖)

  受大批市民聯群結隊湧上山頭所致,山野活動愈趨頻繁,甚至有大堆垃圾堆積如山,但早前一群市民就聚集大帽山,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的「山徑復修」試驗計劃,在漁護署技工協助下,利用器具搬石修路,官民合作希望搶救損耗嚴重的山徑。

  漁護署指導依次而行

  平日行山多,但對一群山友來說,舉起耙挖泥、覓石築地台均屬新奇事。第三次參加試驗計劃的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與12名義工以及漁護署技工抵達大帽山,首先聽從漁護署人員講解安全守則、指導各種修路的技巧,聽得津津有味,接着依次施行,就地取材,翻土削土砌路,鏟泥鋪石築地台,起分水石牆填沖蝕溝,加建梯級造斜坡,目標一致為修路。

  Vivien稱,由收到漁護署通知有工作坊,再透過群組發布,反應出乎意料之外,一呼百應,「名額好快爆滿!」她憶述上次在同一地點修路,遇上天雨,事後用石修補水氹,「落雨令山徑沖刷快,雖然沿水流知道真正路徑,但始終減慢復修工作」。她說修路的成功感大,希望能修到理想為止。

  萬能技工:就地取材

  樂施會籌募經理黃玉閒亦是工作坊常客,她說去年是毅行者活動舉行35周年,經與漁護署商談,自發復修山徑,「不少跑手珍惜山徑,況且近幾年與行山組織傾,發現對可持續發展的山徑意見一致,希望發揮社區資源保護山野」。她說很多人將城市觀念帶入大自然,包括興建石屎化梯級,山徑復修計劃能令參與者更珍惜山徑。

  參與協助的「萬能技工」高級農林助理員吳國華(老總)邊說,邊望向擔泥挖石說辛苦的義工,他一副處之泰然,30年郊野公園工作歷練,「我將佢(工作)當運動」。兩年前調到城門郊野公園,「老總」見證山徑變化,「愈來愈多人行山,山路就會損毀嚴重」,若然現場環境太殘舊就維修,「會盡量就地取材,但太舊修唔到可能要改道,或用環保木板解決」。

  難忘七人搬幾百斤大石

  他舉例說去年底開始,就和其他技工維修麥理浩徑一段1500米路段,原本用英泥鋪的山路因過於老化,一行六人每日用石頭和環保板修路,為期三個月。

  「老總」笑言,一般修路不會在夏季進行,「會擔心落雨令工程做完得個桔」,又指「石滑、地滑令搬石有危險」,但他們在其他日子也不會空閒,「我哋唔只修山路,仲會植樹、興建涼亭和椅子,甚至撲山火,乜都做」。

  問到他印象最深的復修山徑,「老總」直言由鉛礦坳(城門坳)上山好辛苦,「當時七個人、四支洞鍬,先將一舊幾百斤的大石搬上去」。

  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中區)洪敦熹稱,有見近年行山、越野跑山者眾,山徑損耗愈益嚴重,漁護署從去年11月起,推出「山徑復修」試驗計劃,以官民合作形式保育山路,目的讓市民享用大自然,亦能愛惜山徑。至今舉行五個工作坊,分別位於大欖大帽山及西貢雞公山,參與人數近60人。洪指出,復修山徑需要體力勞動,計劃秋天開放公眾參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