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現今位於屏山的鄧氏宗祠,屬香港具規模祠堂
講到宋代的香港歷史,當然不能遺漏新界鄧族迎娶宋帝王姑,榮封郡馬的事跡。北宋時期,原籍江西吉水縣的鄧符協率親族入遷錦田,開村立業,是為開基祖先。經三代發展,人口繁衍,於是由四世孫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元和五房商定,散居錦田、東莞各處,是為「鄧族五大房」,奠定本地鄧氏長久發展的基礎。其中,元亮公留居錦田,於宋高宗建炎三(1129)年授職正六品贛州縣令,適遇金人南侵,爆發靖康之變。隆佑太后避走虔州,又遇土匪犯難,宮眷失散。而元亮率兵勤王,兵燹中救得趙姓女孩,見其聰敏,略曉詩文,收留為婢,帶返錦田,後來許配於其子自明,生子四名。
鄧族與帝室聯姻意義深遠
事隔60年,宋光宗趙惇即位,政局稍息,其時自明公已歿,歸葬錦田村佛凹嶺「狐狸過水」穴。趙氏亦感年老,特手書信函命長子上呈皇帝,陳述經歷,方知趙氏乃高宗皇帝之女(在高宗即位前出生,封宗室郡主),乃今上之姑母,為避戰亂而隱匿海濱。皇帝即命宮人隨從迎請皇姑入宮,追封自明公為稅院郡馬,封長子為迪功郎,餘子贈舍人待詔,另賜田產作終身俸祿、賜山林津渡等資產作為脂粉資、湯沐資,自此皇姑與諸子隱居不出,晚年遷東莞安養,身後葬東莞石井山「獅子滾毬」穴。
由郡主落難,到恢復身份的經過,情節峰迴,形同戲劇,對於鄧氏族人而言固然是榮寵有加,而事件竟發生在邊陲海隅的香港,就本地史而言更是震古鑠今,意義重大的史事。
暫且撇開鄧族家史而言,首先,從鄧符到元亮公諸公出仕的經歷,顯示本地人與江西頗有密切的關聯和互動。而元亮公勤王事跡,更是本地人直接參與國族事件;次者,本地鄉人得與帝室聯姻,實在史無前例,雖然無關管治,但皇姑在錦田定居60餘年,留下帝室在港生活的確切紀錄。加上事後獲光宗賜予田林資產為終身俸祿以及皇姑處理田產的紀錄,是研究當時境內史地的重要資料。反過來說,皇室知悉皇姑遺難海隅,並贈種種封賞,自然加深朝廷對香港的認識和關注,這些資料對於數十年後元軍入侵,帝室選擇避居香港亦不無關係。如果將宋室歷來處理香港事務的事情合併觀察,不難發現以中原為核心的「國與家」的影響力已實質延伸到香港,使邊陲小鎮與國族歷史拉上緊密的聯繫。
宋代香港史研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