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上午,慵懶地在社交媒體上刷旅遊達人的旅行Vlog。鏡頭中,旅遊達人的生活總是很令人羨慕── 一直在旅行,而且憑藉旅行本身就能賺錢。所以,在自己旅行的時候,我也曾嘗試去拍過Vlog,但每次舉起相機都會感到矛盾:我不想「一手」美景就在眼前,卻要通過取景器去看「二手」的,也不想將「自我體驗」的次序排在「電子記憶」之後。
此刻,我突然意識到了其中的不同。如果是拍攝自己的旅行,我不太會像旅行達人那樣拍攝車廂的設施、功能、使用方法,也不會想介紹要到達某個景點,有哪些交通選擇。這些內容是為觀眾提供的功能性信息,而非個人化的旅途所感。旅遊達人的Vlog,與其說是他們旅行的紀錄,不如說是他們通過旅遊生產出來的商品,是電子版的旅遊書──即使是現在,經過網絡大潮多番衝擊之後,步入一間書店,你還是能在顯眼位置看到數量頗為龐大、封面色彩豐富得堪稱「俗艷」的旅遊書──它們本質上和旅行達人的Vlog一樣,視覺上充滿異國情調的美景美食都是誘餌,一個要的是買書錢,另一個要的是點擊率。
想來,自己已經踏足這個星球上三十多個國家,但凡能被鏡頭所記錄的美食美景,必然也能通過「五大必拍角度」、「十大打卡秘籍」等方式被複製,更值得珍惜的,是那些獨一無二的,僅屬於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