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伍淑清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林鄭月娥遇大事有擔當,相信她能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身為中華基金中學校監的全國政協常委伍淑清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源自於教育,香港的教育制度亟需改革。對行政長官選舉參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提出增加50億港元教育經常性開支,伍淑清表示認同,她指出,加大投放資源的力度,相信對改變現行的教育狀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又認為林鄭月娥肩負使命感,遇大事有擔當,是其他參選人所不具備的特質,相信她能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大公報記者 文軒
伍淑清1998年初便成立了「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一直關注着香港的教育發展。她指出,香港在回歸後不僅沒有及時推動國民教育,反而將有利於學生了解國家歷史的中史科從必修科中剔除,導致學生從小沒有家國觀念,更談何愛國?
最適合帶領政府團隊
「現在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源自於教育。」伍淑清直言:「教育是香港未來人才的基礎,沒有人才香港就沒有價值,但人才不像點金術一點就成,而是要從小栽培」。她喜見林鄭月娥在政綱中重點着墨教育政策,加大投放資源的力度,相信對改變現行的教育狀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伍淑清強調,推動香港教育的變革,並非單槍匹馬便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政府團隊的配合,而在所有的參選人當中,林鄭月娥的從政經驗最豐富,對政府運作亦最「熟手」,懂得平衡各部門工作和社會問題,「再好的政策也必須要貫徹實施,才能推動社會進步,所以我覺得她是最適合帶領政府團隊落實政策的人選」。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伍淑清亦深悉教育改革並非朝夕間事,「可能要以三年為基礎,然後花八年甚至十年來推動,有關政策必須有延續性,推動的人必須要能承受住壓力,有擔當」。
面對困難願挺身而出
伍淑清說,自己與林鄭月娥相識近20年,覺得對方是一個辦事認真,很有效率,在面對困難時願意挺身而出有所擔當的人,如面對清拆天星碼頭、新界村屋僭建等「硬骨頭」時,從不推卸責任,「她(林鄭月娥)有其他參選人所不具備的擔當」。
伍淑清坦言:「新一屆特首並不容易做」,因為如今全球經濟不景,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香港面臨的內外環境都很嚴峻,「特首需要有一種使命感,而不是做好五年呢份工」。她指出,林鄭月娥不是為了一份工,出來參選是為了延續政府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推動新政,「但她還沒開始選,已經遭受了各種攻擊抹黑和挑撥離間,沒有一種使命感,她是不會作出那麼大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