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恆隆數學獎」今年踏入十周年,歷年來造就了不少學界精英,發揮他們的數理創意,激發他們的求知熱情\網上圖片
沈詩鈞教授是香港的數學神童,2007年時年僅九歲即憑英國高考考獲2A1B成績,破格被浸會大學數學系取錄,成為全港最年輕的大學生;2011年,他更以13歲之齡提早畢業,獲得學士和碩士銜頭,同年前往美國得州農工大學,以訪問學人身份做研究,及攻讀博士課程;2017年,沈詩鈞18歲便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助理教授,並簽約三年;沈教授如斯年輕便有此成就,在數學創新的前途當是無可限量。
香港數學界人才輩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第一位數學菲爾茲獎得獎華人和沃爾夫獎的得獎者丘成桐教授,很多人認為丘、沈教授的成就是個別特殊例子。其實是我們中學和專上教育的數學水準相當高,香港科技大學全校必修數學不在話下,也主辦國際大學間的數學比賽,享有盛譽;香港中學每年也有舉行校際數學比賽,例如香港培正中學的校際數學比賽是學界盛事,香港真光中學也舉行女子的校際比賽,提升女同學的數學水準。
港生數學能力全球第二
前些時,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進行跨地區公布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的評估結果。總體而言,2015年香港學生的表現遠比歐美國家優勝,大家的注意力在科學能力排名的大倒退,科學表現有顯著退步,平均分是523分,較上屆低32分;在70多個參與國家及地區中,香港排名第九位,較上屆排名下跌七位;但忽視了香港學生的數學能力依然是僅次於新加坡全球排列第二的事實。
2012-15年期間香港學生科學能力的大退步,香港推行新高中學制是難辭其咎,由於課程安排失誤,化學、物理課程繁複而艱深,很多學生選科時都避重就輕,使選讀理科同學比前大幅減少,其次是理科同學重視融會貫通,應該把數理概念應用不同科目中,可是新高中學制因增添通識科關係,很少學生能夠選讀化學、物理和生物三科的課程,故此學生的科學能力下跌是合情合理;反觀數學科在新高中學制改動最少,套用數學老師的用語,是「不改變應萬變」,它是唯一的必修科而不需要校內評核的科目,給數學老師和同學的壓力較少,不似其他科目煞有介事的校內評核,由是同學的數學學習成績能夠保持,由PISA的結果可見一斑;掌管香港教育的官員應當知道,若事事為改變而改變,只有徒增廣大師生的負擔,莘莘學子一點得益也沒有。
本港的商業機構對推廣數學也不遺餘力,恆隆地產設立兩年評選一次的恆隆數學獎,以獎學金形式鼓勵香港中學生探討和研究數學,又在2016年二月設立「恆隆數學獎──To infinity無限可能」Facebook,以短片、動畫等生動方式,鼓勵學生探討數學難題,也能應用數學解釋日常生活問題。恆隆地產熱心推廣科普活動的做法,值得其他機構效法,是一種實質的回饋香港社會的做法。
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STEM學會)理事 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