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歡樂年

時間:2017-02-09 03:15:33來源:大公網

  媒體傳播信息的普及,令很多人愈來愈關注收到的和發放的信息;討論多了,對各種事物會產生個人或同類群組的獨特見解,希望說服他人。在社交平台上,把個人的觀點丶立場丶理論等視作大道理或正確的法則已成為常態,說到底只為想贏得其他人豎起大拇指贊同的標誌,當中幾多真情假意並不重要。

  按符號給個讚或彈似乎是十分簡單就可以表達意思或感受的方法,不過符號就是符號,沒有靈魂,現實生活遠比想像中複雜,有很多事情仍需要更深層次的參與丶確定和處理。筆者一直認為親眼看見丶親力親為丶親身體驗的行動才更能充分發揮具人性和人情味的溝通,拜年是典型例子之一。

  筆者並非反對以短訊方式拜年,畢竟海外親友不能隨時見面,空氣傳意聊勝於無。除非抱恙未能參與,筆者一定出席新春團拜,雖是一年一次的活動,但每次也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憶記。也許對熱鬧溫馨團圓的氣氛有所期盼的人,才能感受到過農曆新年有多高興。

  人生苦短,無論家人或朋友,彼此見面的機會其實屈指可算,不好好珍惜實在非常可惜。相識的人,今年見了不知下年可否再見。有說避開喧鬧人群可找到寧靜,但煩惱源自內心,不是逃避可以解決問題,長期逃避現實容易變得孤僻甚至憤世疾俗,心理精神皆不健康,何來快樂?筆者不解的是,本來應該是歡天喜地互相祝賀的大日子,卻仍有人為誰打掃丶怎樣穿丶吃什麼丶那裏吃丶出席與否丶誰結帳丶利是錢多寡而弄到翻天覆地。互相指罵的行為確實令人沮喪,把過農曆新年的傳統氣氛和意義全抹殺掉。親朋戚友中若發現一些唯我獨尊丶漠視他人感受的無恥自私族,任何時間都是不幸。

  有長輩慨嘆身邊的年輕族情願與空氣中的信息影像拜年,也不肯與人面對面說聲祝福話,更埋怨他們只討完利是便「閃」走。兩代之間總有分歧,慶祝形式各也有異。重要的是心懷尊重與敬意,以不損害他人的方式去度過的,都會是開心歡樂年。

  集仁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