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為實現2020年發電燃料組合目標,計劃斥資一億多元,在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展開全港最大型堆填沼氣發電項目,轉廢為能,並接駁上電網。項目分兩階段推行,首階段將興建五部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合共為10兆瓦,相等於6800萬度電,足夠逾1.7萬戶四人家庭使用一年。第二階段則視乎沼氣量而再興建兩部發電機,相當於2720萬度電。中電表示,堆填區沼氣發電計劃正進行環境評估,料最快於今年第二季動工,明年第三季投產。\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
新界西堆填區是本港現時規模最大堆填區,面積達110公頃,每日處理7300公噸都市廢物。中電總裁潘偉賢(圓圖)昨日表示,將從堆填區安裝沼氣抽取井,收集堆填所產生沼氣,經地下管道送至氣體處理設施,去除液態及氣態污染物,再送到發電機組發電,並接駁上電網。
可再生能源比率佔1%
潘偉賢稱,沼氣發電的成本,包括一億元造價,以及向堆填區營辦商購買沼氣的費用,但不會影響電費增加或減少,因為可抵銷原本用於其他發電燃料的成本。他稱新界西堆填區營辦商現已有利用部分沼氣發電,供應予內部設施及處理污水。沼氣發電特色是在堆填區「就地取材」,轉廢為能,中電採取的內燃發電機組設計簡單,興建速度較快,佔地較少,增設的減排設施有助減低燃燒沼氣產生的氮氧化物。
就政府目標在2020年把發電燃料組合內的天然氣比例增至約50%,非化石燃料降至25%。目前,中電燃煤發電佔整體發電比例約40%,天然氣發電及核電各佔約30%,而環境局上周五公布「氣候行動藍圖2030+」中,目標在2030年把可再生能源發電增至總發電量3%至4%,降低燃煤比例。潘偉賢稱,中電目前有超過250個可再生能源設施已接駁至電網,連同將新建的沼氣發電項目,可再生能源佔中電整體發電比率1%,並承認要增至3%至4%的目標具挑戰。
至於政府重提發展風力發電場,他強調,中電從沒有擱置風力發電,但承認成本較貴,目前仍在果洲群島以東進行研究,收集風力、海浪及其他數據,研究降低風力發電成本。
政府與兩電需就2018年後的《管制計劃協議》談判,消息指,政府有意下調准許利潤回報空間,潘偉賢昨日未有正面回應,強調利潤回報需考慮一籃子因素,電力投資回報期很長,需有足夠資金滿足發展需求和供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