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月9日,由「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主辦的「紀念抗日英烈謁碑日」儀式在香港西貢斬竹灣舉行。
當一九四一年聖誕節的鐘聲沉寂,香港總督府懸掛起恥辱的白色旗幟,一萬多名英聯邦守軍向日軍投降時,這座城市的天際線被硝煙籠罩。然而,就在城市燈火熄滅後的第三天,一支由近百人組成的神秘部隊已悄然潛入這片彈丸之地的山林港汊之間,他們就是注定在香港抗戰史寫下傳奇的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
作為香港地區唯一成建制的抗日武裝力量,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東江縱隊直接領導。在香港淪陷之初,東江縱隊司令部果斷成立港九大隊,這支植根於本地民眾的隊伍,迅速成長為由學生、工人、漁民和愛國商人組成千餘人的精銳部隊,成為香港淪陷區唯一的抗日旗幟。他們沒有重炮飛機,補給匱乏,卻憑藉非凡的勇氣和因地制宜的「游擊創新」,書寫了一段鮮為人知卻驚心動魄的敵後抗戰史詩。
面對佔據絕對海陸空優勢的日軍,陸地上的周旋空間非常有限。港九大隊將目光投向四通八達的南中國海──大鵬灣、大亞灣,乃至繁忙的維多利亞港兩岸,這堪稱他們的第一個也是關鍵的戰術創新:將游擊戰從陸地擴展到海上。香港的海岸線蜿蜒複雜,港九大隊設立海上中隊,用漁船偽裝搭載魚雷的快艇,神出鬼沒於大鵬灣至大嶼山的廣闊海域。他們深諳「打了就跑,決不戀戰」的原則,常在夜色掩護下,選擇日軍巡邏間隙或薄霧天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伏擊日軍的運輸船、巡邏艇。日軍巡邏艇笨重遲緩,面對神出鬼沒的游擊船束手無策。這種持續不斷的襲擾,極大地牽制了日軍的兵力部署和物資流動。
香港漁民是港九大隊堅強的後盾。因日軍經常肆意搶劫漁船、槍殺漁民,港九大隊在執行游擊戰的同時,還會武裝護送漁民出海生產捕撈,保障「水上生命線」暢通,僅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間,港九大隊護送漁民出海作業近百次,成功保障了上萬漁民的生計,被漁民奉為「守護神」。而香港漁民們則自發成為了部隊的「千里眼」、「順風耳」,還為其提供海上交通掩護、情報傳遞以及物資的補給。這種魚水情深,構築了港九大隊生存和發展的銅牆鐵壁,使得敵人即使知道游擊隊常在海上活動,也難以準確捕捉其蹤跡。海上游擊戰不僅打擊了敵人,更重要的是,它牢牢地將生存的根系扎在了香港沿海的萬千民眾之中。
香港不僅是島嶼,更是高度城市化、人口密集的區域。在日軍憲兵、密探如網的城區開展鬥爭,比山地游擊更為兇險。在城市戰場,港九大隊組建市區中隊,隊員們巧妙偽裝成苦力、黃包車夫、工人、小販甚至街頭藝人,建立了一張覆蓋全港的地下網絡。在中環、灣仔、油麻地等地的茶樓、雜貨舖,甚至賭場都有他們的秘密據點。他們憑藉過人的膽識和細緻的偽裝,深入敵偽機關附近和日軍軍營周圍,刺探兵力部署、調動計劃、物資儲備等關鍵情報;同時配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地下信號傳遞系統,比如晾衣杆掛衣服的方向代表消息類型,窗口花瓶擺放位置表示安全與否等等。
除了情報的收集,市區中隊還承擔着針對敵偽頭目和漢奸的鋤奸任務,以及對小股日軍的突襲,每次行動都遵循「分散作戰,精悍有效」的原則,雖然這類行動看似規模不大,但每一次成功都極大震懾了漢奸勢力,攪得日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他們還經常破壞日軍的電話線、鐵路軌道、公路橋樑等交通通訊設施。這種看似「零敲碎打」的破壞,積累起來卻有效遲滯了日軍的反應速度和調動效率,如同給敵人的血管不斷製造「栓塞」。他們熟練運用本地環境,可能是在夜色中快速剪斷電線,也可能是利用定時炸藥裝置炸毀一段關鍵的鐵軌,行動結束後迅速分散消失在街巷人海之中,日軍往往徒勞無功。這種非對稱的襲擾,極大地消耗着日軍的控制力和士氣。
在戰鬥的同時,港九大隊深刻理解「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道理,在新界的沙頭角、大埔、西貢、元朗、粉嶺、荃灣等地,以及大嶼山等離島,建立各鄉「聯防自衛會」和「抗日動員會」,西貢尤為突出。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武裝自衛組織,它是一個高度組織化、具有一定政權功能的新型社區。這些組織在當地選舉產生負責人,在部隊支持下維持地方治安、調解糾紛、救濟難民、徵收合理負擔內的抗日公糧、組織自衛武裝配合大隊作戰。當日軍進村掃蕩時,他們迅速組織群眾轉移,堅壁清野,讓敵人「抓瞎」。這些基層組織在戰火中維持了基本秩序,保障了民眾利益,使港九大隊獲得了更穩定、更鞏固的根據地,成為其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和社會基礎。
香港特殊的地位,使港九大隊成為國際盟軍戰線中的聯絡溝通樞紐。一九四二年初,港九大隊設立國際工作小組,負責人黃作梅肩負起連接盟軍的重要使命。這個小組如同一座橋樑,架設在香港敵後與反法西斯盟國之間。一次著名的合作發生在一九四四年二月,美軍飛行員克爾中尉轟炸啟德機場時被擊落,日軍千人搜山。十四歲交通員李石找到克爾並將其藏入山洞,每日送飯。港九大隊上演「圍魏救趙」,派出一小隊在九龍製造爆炸吸引日軍,引開追兵,兩周後將克爾安全轉移至深圳。
據統計,在抗戰期間,港九大隊共救出八十九名國際友人,含二十名英軍、八名美飛行員。同時,國際工作小組向盟軍提供大量精確情報,如日軍在港艦船類型、數量、調動詳情、布防變化等等,甚至日軍工事圖紙,都源源不斷送達盟軍司令部。這些情報實質性地支持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為國際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中國南方戰場不可磨滅的貢獻。
港九大隊是香港抗戰歷史的主角和真正的城市守護者。他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展現的創造力、堅韌性和國際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精神的生動體現。隨着日本的投降,港九大隊奉命於一九四五年九月底分批北撤,結束了其在香港的使命。在其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鬥爭中,港九大隊逾百名隊員在戰鬥中犧牲或被捕後遇害。他們是香港歷史不可或缺的英雄篇章,是值得香江永遠銘記的無上榮光,也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捍衛尊嚴的不朽豐碑,他們的名字應當被銘記。
時光荏苒,大帽山的硝煙早已散盡,維港兩岸的霓虹璀璨奪目。當我們今天漫步西貢碼頭,遠眺大嶼山海灣,或穿行旺角、油麻地的街巷時,不應忘卻,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至暗時刻,曾有一群年輕的戰士,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勇敢與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編織着光明的希望。他們沒有坦克飛機,靠菜籃裏的短槍、漁船上的炸藥、茶館裏的耳語,在殖民地的夾縫中追尋自由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