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社署助離異父母探子女

時間:2016-12-27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社署總社會工作主任馬秀貞、社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周寶玲、家庭福利會高級親子聯繫員賴黃雪詠及家福會經理孫淑賢 大公報記者張月琪攝

  【大公報訊】記者張月琪報道:社會福利署今年九月展開的兩年先導計劃,為離異父母提供平台探視子女,初步為25個家庭提供服務。負責營辦該計劃的香港家庭福利會表示,服務以兒童為本,父母探視孩子前,需先訂規則,避免父母發生衝突,反而影響兒童;兒童若想終止探視,可以做暗號,例如舉手去廁所,要求社工即時介入。

  父母離異,子女最受傷害,社署去年獲獎券基金撥款,推出子女探視服務先導計劃,為父母及子女重建及維持良好的溝通與接觸。家福會經理孫淑賢表示,現接獲的25宗個案,主要是法庭轉介,數宗是主動接觸。她表示,離異家庭有些涉及衝突,計劃希望透過專業服務,以兒童為本的角度,讓父母學習如何與子女相處,每宗個案均安排一名親子聯繫員及一名親職協調員,親子聯繫員為社工,跟進個案;親職協調員則教授父母聯繫技巧,協助舉辦活動等。

  為提供和諧的平台讓父母探視子女,家福會高級親子聯繫員賴黃雪詠稱,機構會先設迎新導向會,向父母講解規則,例如非同住父母會在獨立房間與子女見面,不可在小朋友面前講離異伴侶的壞話,探視時亦要放下手機,尊重與子女見面時間。

  親子聯繫員會評估小朋友的狀況,賴黃雪詠稱:「有些小朋友可能擔心見面時沒話題,希望我們(聯繫員)可隨時介入,他們會想一些暗號,例如將公仔擲在地上,就表示要我們介入。」每次探視後,聯繫員跟進子女與父母情況,期望親子關係改善,直至不再需要使用服務。

  社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周寶玲稱,有小朋友表明不想見非同住的父母,但他們並非心存怨恨,「小朋友可能怕,見面後要道別時會感到難受;或者怕自己見爸爸時,媽媽便會寂寞,沒有人陪伴」。社工及心理專家均會向小朋友解釋,讓他們接納父母,希望整個聯繫對小朋友的成長有益處。

  社署總社會工作主任馬秀貞指出,先導計劃未推出前,社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分別處理法庭轉介和主動求助的個案,新計劃可集中處理個案,向父母推廣以兒童為本的概念。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