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楊全盛指出,紐約早已將電話亭轉型,本港卻任由電話亭被丟空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發展「智慧城市」是全球大趨勢,本港有完善網絡、基礎建設,是否走在世界尖端?有團體形容,香港猶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皆因過往政府未有重視科技發展,普羅大眾對智慧城市亦只一知半解,以致發展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等大城市。例如,當紐約已把電話亭變身可上網的資訊站時,香港的電話亭卻淪為「歇腳亭」……
編者按: 今時今日,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走天下」:下一班巴士何時到站、局部地區雨量多少、道路交通暢順與否,「移動支付」便利購物……「智慧城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成為新一輪的城市競跑目標。我們對香港的國際都會地位引以為傲多年,卻原來在最新「城市智慧」方面建設遲緩,連最有優勢的金融科技亦不為業界讚好。本報嘗試透過此一專題系列,探討「智慧香港」的發展與挑戰。
智慧城市的目標在於提高市民生活質素,令城市變得可持續,長遠更可將技術出售,商機無限。智慧城市一詞較「籠統」,一般理解為數據應用、收集及分析,涉及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令城市做到互聯互通。
推動智慧城市,香港近年可謂急起直追,推出不少措施,例如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現在帶孩子去打針,隨身沒帶「針卡」,到醫院後可在電腦資料庫查看;又例如巴士的實時到站系統,讓乘客更準確掌握時間。
不過,香港始終「遲起步」。民間團體「智慧城市聯盟」召集人楊全盛表示,香港回歸後,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積極推動科技發展,包括興建科學園等,但其後停滯了一段長時間,「以往香港一直走得好前,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香港沒有進一步發展,其他國家或地區自然會超前。」
紐約電話亭活化資訊站
楊全盛以電話亭為例,本港的需求現已近乎零,「外傭以往(到電話亭)打長途電話,但現在她們也可以(手機)上網,用手機已可直接解決(需要),港鐵站也已撤走付費電話。紐約早已將電話亭轉型,本港卻沒有理會,任由電話亭被丟空,部分更被(用來)放置紙皮,未能發揮效用。」
看看紐約,他們的市政府通過流動網絡,發放經整合的公私營機構資訊,將舊式收費電話亭改裝成具有觸碰和影音功能的智慧屏幕(Smart Screen),方便隨時查閱資訊,同時化身為WiFi熱點。楊全盛說,這些電話亭是政府夥拍商業機構營運,資訊站可賣廣告,甚至推廣公司設備,政府不用額外投資。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鄧淑明亦認同,香港在智慧城市推行上並非處於領先位置。她引述一個名為CITIE(City Initiatives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的國際性評估,根據電子政府、策略以及城市互聯等,把城市運用科技創新分為四階段,依次為「前列者」(front runners)、「挑戰者」(challengers)、「建設者」(builders)和「摸索者」(experimenters),可視為智慧城市進程的一種演繹方式。
新加坡國策推智慧發展
現有的前列者,包括美國紐約、西班牙巴塞羅那,亞洲城市則只有新加坡。「挑戰者」包括韓國首爾、德國柏林等。至於香港,與日本東京和澳洲悉尼同被列為「建設者」。國家首都北京、印尼雅加達、印度新德里等是「摸索者」。
鄧淑明說,新加坡早於2014年把發展「智慧國家」定為國策,大力推動,並計劃把經驗和技術出口。香港的智慧城市排名低於新加坡,在不同環節都有較明顯缺失,她指出,近年各種世界性評核,例如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都指香港在「充分運用數據改善公共服務」方面分數較低,她呼籲政府開放思維,從後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