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最後一代廣彩師傅:有人願意學就留下來教

時間:2016-12-14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廣彩圖案的刻印冊

  搖曳的燈光下,譚志雄正全神貫注地對着花瓶,拿着毛筆一勾一描一填,遊刃有餘。曹志雄說:「你睇,譚師傅心中有稿,不需要照着畫了。」這位73歲的老師傅,便是曹志雄口中的「香港最後一代廣彩師傅」,也是目前香港唯一一位能夠手繪清朝乾隆年間瓷器的彩瓷師傅。

  上世紀60年代,中國饑荒,二十歲出頭的譚志雄高中肄業,隻身一人由廣州南下香港。「初嚟嗰陣,搵唔到食,酒廠雜工、漂染、零售都做過,當時人細,呢啲行業都要搬好重嘅嘢,唔適合我。」因為認識曹志雄的伯父,便經介紹來到粵東磁廠當學徒。

  譚志雄70年代進入粵東磁廠,當時的廣彩師傅大多不願將自己的「看家本事」傳授出去。他說,他並沒有正式的師傅,都是在和公司的老師傅熟絡了之後,私下請教。一日十個小時的刻苦練習和本身的繪畫天分,一年後譚志雄便成功出師。

  「當時做廣彩師傅工資可以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兩餐吃,有地方住,一路做下去,就做到現在。」80年代末,廣彩出口減少,內地改革開放,許多曾經南下搵食的廣彩師傅便回到廣州、潮州工作,譚師傅卻選擇留下來。「呢度自由,我鍾意畫咩都得。」除了客人要求的廣彩訂單,曹家父子並不規定他的工作內容。廣彩主要銷路在海外,因此客人要求的圖案多帶有西方色彩。譚師傅說,他空閒時,還是鍾意畫一些最傳統的廣彩作品,比如粵劇的人物,或是三國紅樓。

  「以廠為家」不停練習不生疏

  畫這些傳統的廣彩作品,譚師傅亦有「私心」,希望為將來傳承留下一個樣板。「我畫了咁耐,都係因為鍾意,如果之後我畫不到,還有人學,都有一個樣板照住畫。」譚師傅八月因青光眼入院手術,出院後沒幾日便又跑回廠裏工作。他認真的說,廣彩的很多基本功都要不停練習,不能生疏。近年來,來找譚師傅拜師學藝的年輕人不佔少數,對於前來求教者,他來者不拒。「希望有年輕人可以傳承,但是你都要解決到他的基本生活先得,現實就是你解決不到,他都冇心機學。」

  譚師傅早已到了退休年紀,在粵東四十餘載,早已「以廠為家」。譚師傅說,他只專心做廣彩瓷器,從不過問自己的作品的價格。若有一日「手震」不能再畫,在廠內完成的作品都不會帶走。「如果有人學,就算我示範不到,都可以用口教,有人願意學就留下來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