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凌嘉勤嘆規劃是永恆困局

時間:2016-11-22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規劃署署長凌嘉勤退休在即,與傳媒茶敘時分享過往30年任職規劃工作的經驗\大公報記者曾敏捷攝

  香港近年的規劃及發展爭議不絕,退休在即的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昨日回顧30多年的規劃生涯,形容規劃爭議是「永恆困局」,因為城市規劃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坦言多年來已經「聽慣」被人批評興建「大白象」,故應擇善固執。他重申香港需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惟擔心擬議的填海規劃及新市鎮發展未能取得撥款,影響香港長遠發展。\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現年59歲的凌嘉勤,於1983年加入政府,從事規劃工作逾30年,今日起正式展開退休前休假,卸下自2012年底出任的規劃署署長一職。他昨日與傳媒茶敘,談及近年規劃及發展爭議,坦言規劃工作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但不進行規劃便永遠不能實現對社會的益處,「每個規劃都有現存的既得益者,只要有人受影響,一定會有反對聲音,我的專業就要處理這些委屈」。

  改劃土地解決房屋短缺

  對於近年政府屢被批評「盲搶地」,凌嘉勤稱,現屆政府致力解決房屋短缺問題,短期只能透過改劃土地建屋,規劃署已展開及完成約70幅用地的改劃,料可提供六萬個住宅單位「如果不改劃,現在的房屋供應局面會更不理想」。他強調,署方每次規劃都是回應社會訴求,而且經過諮詢,無可能「盲搶地」。

  凌嘉勤續指,規劃過程往往不停重複及來回,不能簡單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舉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的成立是「由上而下」,但當局是因為見到區內近年發展變化,聽到上班族希望改善區內環境的訴求,認為有成立辦事處的需要,故其實這也是「由下而上」的規劃。

  凌嘉勤又認為,香港長遠需增加大面積的可發展土地,才能有更好的規劃,所以填海造地與發展新市鎮都是必須的,但規劃周期往往需時逾十年,故政府要吸取教訓,不能因短期的經濟波動而終止規劃研究。

  憂填海規劃不獲撥款

  離任在即,凌嘉勤坦言,最擔心是未來的重大新發展區及填海規劃研究未能獲得立法會撥款,影響香港長遠發展。他早前接受媒體專訪時稱,《香港2030+》規劃建議的東大嶼都會填海發展,除打造新的核心商業區,發展還會對本港交通系統具策略性的聯繫作用,因為東大嶼都會位於大嶼山與港島間的中部水域,向東可用鐵路連接香港島,向西則以梅窩為落腳點,可以隧道接駁北大嶼山,日後甚至可接駁至屯門南。

  凌嘉勤曾參與新機場、灣仔填海及多條鐵路線的規劃,他說,多年來已經「慣咗」聽到大型規劃被批評為「大白象」,但事實顯示這些基建都有社會需要,「開始時未必人人認同,但『正嘅嘢』最終都會得到大家認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