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李正雅建議,成人和小朋友每星期應食三碗豆類食品/大公報記者何進昇攝
【大公報訊】記者何進昇報道:食豆可以促進健康,更可以減少碳排放,環保協進會調查發現,一半學生誤以為蔬菜類會有較多食用纖維,只有24%學生認為豆類含有較多纖維。營養師建議,成人和小朋友每星期應進食三碗豆類食品,吸收食用纖維和蛋白質,從而減少食肉,達至減排效果。
今年是聯合國宣布的「國際豆類年」,環保協進會於9至11月期間,訪問了1136名中、小學生,發現一半受訪學生誤以為蔬菜類會有較多食用纖維,只有24%學生認為豆類含有較多纖維。另外,有65%受訪學生稱晚飯時會食剩一碗或以下的飯餸,食剩兩碗或以上的佔35%,當中有74%學生會將食剩的飯餸留待下一餐進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日出席環保協進會活動時稱,廚餘過去佔丟棄堆填區垃圾的40%,近兩年情況改善,去年減少7%至8%廚餘。為了吃得健康和減少廚餘,他建議家庭考慮煲豆類的湯,煲完後的「湯渣」也可進食,既進補又環保。政府正制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包括2030年減碳目標,市民可從衣食住行四方面減少碳排放,包括可多吃豆類等碳排放較低的食品。
資深營養師李正雅指出,熟豆每100克含6至8克食用纖維,較同分量的西蘭花多一倍,建議成人和小朋友每星期食三碗分量的豆類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花和焗豆等。黃豆在豆類中營養價值最高,因為內含蛋白質與肉類相似,所以每星期進食三碗豆類食品,可減少進食一至二両肉,達至環保效果,因為牛隻食用的飼料,生產過程產生不少碳排放,加上牛隻本身也排碳,故減少食肉可助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