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同路人助喪親者走出陰霾

時間:2016-11-18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傑芬(右一)與團員每逢周二聚會,一同製作手工藝品用於義賣

  至親離世,如何走出哀傷,是每位病人家屬的人生必修課程。林傑芬與丈夫攜手度過逾半個世紀,隨着子女相繼成家立室,晚年重回甜蜜的二人世界。可惜丈夫在2004年咽喉癌復發,最終在五年前離開人世,傑芬用了一年時間,才逐步走出哀傷,至今談起丈夫時,她仍然眼泛淚光。註冊社工表示,走出至親離世的傷痛,並非易事,一般需要一年時間,但可透過拓寬社交圈子,讓生活逐步重回正軌。/大公報記者張琪(文) 麥潤田(圖)

  傑芬丈夫於1989年確診患咽喉癌,夫妻二人堅強面對,一度擊退癌魔,可惜到2004年丈夫癌症復發,晚期時在伊利沙伯醫院轄下安寧中心治療,於2011年3月離世。至今超過五年,傑芬仍然深深思念着丈夫,每當談起他,她便忍不住抽泣。傑芬雖然早知丈夫終有一日會離開她,但每次想起兩人共聚的最後時光,她心頭仍感到「揦住痛」。

  回想當日丈夫病情轉差,化療過程十分辛苦,每次覆診後,夫妻倆都抱頭痛哭,「好像已被判死刑,無藥醫,無能為力」。丈夫臨終前最擔心的,就是傑芬傷心,預早留下一封「珍寶書信」。原本滿載兩夫婦甜蜜回憶的「家」,在丈夫離開後,卻為傑芬帶來另一種傷害,令她陷入無盡的哀傷,「他剛剛離開時,我仍是一個人住,好怕黑、怕安靜,在家時要開着所有燈,擔心自己會黐線」。

  旁人難理解哀痛

  人世間生離死別,縱然萬般不捨與無奈,也總要接受與面對。傑芬說丈夫過世後第一年,她十分不習慣,「自己記掛着他,比較難走出(傷痛)」,但她明白想要在天上的丈夫安心,必須走出陰霾。但未曾真正經歷過至親死亡的人,難以理解這種哀痛,傑芬坦言旁人的安撫之詞,無助緩解痛苦。

  也許只有相同經歷的人,才能理解這種不能描述的哀痛。傑芬在丈夫離世後八個月,加入伊利沙伯醫院轄下安寧中心組織的「活出美善生命」,與一班曾經歷至親離世的同路人,互相扶持走過人生低潮。傑芬透露,團員都期待逢每個星期二的聚會,不僅會製作手工藝品用於義賣,更可認識一班姊妹,當大家思念自己丈夫時,彼此來一個擁抱,已勝過千言萬語,「至少不用自己一個人留在家中」。

  談話間抒發情緒

  負責該項目的伊利沙伯醫院醫務社會服務部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黃耿檳稱,一般人的至親離世哀傷期長達一年,評估顯示,約有一成人的哀傷程度足以影響社交生活。社區內提供的哀傷輔導服務近年有所增加,她表示,在醫院內設立哀傷輔導平台,特色是接觸家屬的醫護人員,原本早已認識,受輔導者毋須複述自己的故事,溝通更容易。以傑芬為例,她的丈夫離世後,中心的社工便定期與傑芬通電話,讓她在談話間抒發情緒。

  社會上對生死的話題仍有忌諱,有些病人家屬甚至要求醫護人員,不要在病人面前講起「癌」字。黃耿檳稱,其實病人愈接近死亡時,家屬愈難啟齒,她建議大家不要對「死亡話題」太敏感,可選在病人仍比較健康和清醒時就討論,及時了解病人的心願,更可避免家屬於親人離世後抱憾! (之四家屬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