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青少年與父母一起的時間少了,使親子之間的情感親密發生了變化
筆者近期接觸許多青少年服務對象,發現不少學生背負不同壓力。如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和朋輩等等。筆者想從以上幾方面去探討青少年成長過程。
在個人壓力方面,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這階段是向成年人過渡時期,也是人生發展變化重大轉折時期。處於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由於生理上迅速發育,特別是性機能發育成熟導致心理上的急劇變化,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認知發展。青少年的認知是抽象化,他們能夠對未經歷的事物提出假設,通過邏輯推理,抽象地思考問題,而不是靠具體情境解決問題。
由依賴父母變成依靠自己
他們對一般問題,能夠透過現象進行概括和總結;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迅速發展,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多維的、立體的考慮問題,並且通過綜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質和規律。他們也存在假設性思考,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事物推理上,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情緒,為此與父母吵架。於是他們會假設如果父母不干預,讓他們可以有自己自由時間和空間,那麼他們會開心些。
青少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他們從兒童期轉向成人期的過渡階段,要從原來過於依賴父母和老師轉變為依靠自己獨立生活,而青少年又具有很強反叛意識和逆反心理,這使他們常常投入一種價值和觀念上混亂狀態。在這階段他們需要得到別人對他們的身份認同,需要被認同的感覺。而且他們開始有自己主見和價值觀。青少年在尋找穩定自我的過程中,會因為感到困惑使自尊下降。他們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能力和學業成績更加影響着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社會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認識,並逐漸影響着自我的評價。因此,能力和學習成績是他們關注自我發展、體現自我價值。
他們也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會很認真地看待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自我評價中,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對他人針對自己個性特徵的評價非常敏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在受到肯定和讚賞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滿足感;在受到批評和懲罰時,會感受重大打擊,容易產生強烈挫折感。
青春期正處於情緒不穩定時期,遇事容易衝動,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上知識與經驗不足,判斷事物往往過於感情用事,分不清主次,情緒偏激,常常因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不順心而感情衝動。這是因為,隨着青春期到來,在生理上出現了急劇變化,給心理活動帶來巨大影響。反抗行為是青少年期最普遍的一個特徵,在進入青春期身體迅速發育,知識、經驗和活動能力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隨着自我意識增長,他們想擁有良好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在青春後期伴隨着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需要也日益增長,使青春期心理活動往往處於矛盾狀態。在情緒狀態上非常敏感,經常會發生衝突。
或與父母衝突增多
與父母關係的變化,家庭是社會基本細胞,父母是影響兒童早期成長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兒童眼裏,父母形象高尚,他們對父母既尊重又信任。青少年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雖然少了,但是他們對父母感情依然是很深,親子之間的情感親密發生了變化,但還是穩定。隨着年齡增長,在家務、衣着和文明禮貌上與父母意見會接近,但是在消費方面他們會用在同儕中,他們想表現自我,因而消費是增長。
在香港父母與青春期子女中的衝突多是選擇和時間管理方面,其次是家務和功課方面。而衝突發生主要是與父母把某些做法看作是應該,是穩固社會習俗。在這時期,青少年會把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看作是對個人的限制,他們會嘗試自己做決定權力,不想被父母控制。如果父母能給青少年發展提供更多情感和行為自主性,那麼青少年情緒和社會性發展會更好。
以上各方面的分析都是筆者綜合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再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希望大家對青少年有進一步認識和了解。
陳慧靈 深水埗區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協調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