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至右: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及經濟學榮休教授廖柏偉、香港團結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 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的「兩地經濟研究報告」提出,香港人口老化,可參考新加坡移民政策,吸納優質人才成為公民。報告建議考慮引入類似美國「綠卡抽籤」制度,供內地人網上申請,目標輸入年輕及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負責該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廖柏偉表示,若每年額外輸入1.5萬名移民,香港總人口將溫和增長,並在810萬穩定下來,勞動人口則維持在約360萬。特區政府可因應房屋及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分階段逐步調升移民名額,以減輕外來人口對社會構成的壓力。
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題為《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為題的研究報告,報告由廖柏偉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香港經濟增長與內地因素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香港要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必須保持經濟開放,並針對香港與內地在物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範疇提出政策建議。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在發布會上表示,香港與內地近年來已形成非常緊密的經濟關係,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香港在帶領內地走向國際舞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隨着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香港應順應時代發展,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與內地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最終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借鑒星洲 人口分三類
報告又謂,香港現時生育率低及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造成人口下跌和人口老化的現象,香港正跟隨日本成為「超高齡社會」,香港因有移民流入,進程才較日本緩慢。報告建議借鑒新加坡移民政策,將總人口分為公民、永久居民及非居民三類,非居民可透過不同種類簽證到新加坡居住,持就業/創業入境準證、家屬簽證可在住滿兩年後成為永久居民,並申請公民。政府從永久居民中吸納部分人士作為新公民,再以新移民填補永久居民人口,以此維持人口及勞動力在理想水平。
冀勞動人口維持360萬
廖柏偉指出,香港若不增加移民,人口結構將差過日本。廖柏偉表示,若每年額外輸入1.5萬名移民,香港總人口將溫和增長,並在810萬穩定下來,勞動人口則維持在約360萬,若達不到該數目,整體人口和勞動人口的萎縮將不能避免。而報告指出,按現時趨勢,預計大部分新增移民來自內地,但不建議新增移民名額透過單程證計劃來港,應從其他途徑,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等。
報告建議,若擴大現有的入境計劃仍不能將移民人數增加至目標數量,香港可考慮推行類似美國的「綠卡抽籤」制度,特區政府可自行設定目標人數及申請條件,例如:年齡組別、教育水平、工作經驗等,內地人可通過網絡申請。若申請人數超過限額,則隨機抽籤選擇申請人。新移民大多是年輕並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除了減慢人口老化,還能增大香港經濟容量,對經濟增長及就業都有貢獻。廖柏偉強調,有研究表明,從社會、文化、政治及道德價值觀方面,內地移民與香港社會價值觀融合,且移民人士的教育流動性比香港出生的本地人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