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三國的星空》場面恢弘 曹操形象塑造略顯單薄

時間:2025-11-02 05:01:25來源:大公报

  圖: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講述東漢末年曹操從討董卓、迎天子、戰官渡,成為一代英豪的故事。

  應該如何對待電影主人公的缺點?《三國的星空》的態度是:有,也不能說。

  由易中天擔任編劇和監製的動畫片《三國的星空》上映後,憑藉對古代戰爭與器物的精細還原,一度讓歷史愛好者眼前一亮,但敘事鬆散及對男一號曹操的單薄塑造,讓影片在口碑爭議中票房失利。筆者認為,關鍵問題是電影在人物塑造與情節設計上,偏離了好電影應有的創作邏輯。

  電影的亮點集中在歷史細節的呈現,特別是在戰爭場景的打造上,影片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然而整部電影的劇情邏輯缺乏說服力,主角曹操也在單薄的塑造中失去了這一歷史人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未能傳達其角色魅力。

  力求還原三國場景

  影片後半段的官渡之戰,金戈鐵馬與漫天箭矢交織出恢弘的戰場氛圍,陣法變換、攻守城器械的展示堪稱冷兵器戰爭科普。從守城用的火油罐、攻城的衝車,到威力驚人的「霹靂發石車」,依據史料復原的諸多器械,帶給觀眾古代戰爭的「直觀質感」,體現了創作者的匠心。

  片尾鳴謝50多家博物館,反映了影片服裝道具細節的嚴謹。袁紹身着的絲綢錦緞,貼合其貴族身份;偽造的傳國玉璽、獻帝對洛陽城的回憶,傳遞出影片對歷史的尊重。

  影片對袁紹的刻畫也較為立體。他家世和人脈深厚,且毫不掩飾圖謀天下的想法,電影通過「董卓火燒洛陽時按兵不動」「對曹操官職高於自己怒氣沖沖」「官渡之戰優柔寡斷」等情節,將其「外寬內忌,好謀無決」的性格缺陷展現得淋漓盡致。

  內容如同流水賬

  然而,影片前一個半小時內容如同流水賬,串聯起曹操與袁紹童年偷香爐、曹操伐董失敗、迎天子入許昌、衣帶詔事件等多個歷史片段,跨越時間長且缺乏重點。既沒有為本片核心的官渡之戰做好情節鋪墊,也沒有突出關鍵事件的轉折意義,導致觀眾難以代入情緒。影片也因此失去了故事的凝聚力,最終陷入有佳句無佳篇的困境。

  好電影對人物的塑造,不應是非黑即白的標籤化呈現。挖掘人物性格中的複雜性,讓善與惡、理想與私欲在人物身上共存,再通過情節推動讓這些特質發生碰撞,最終形成完整的人物弧光,才能贏得觀眾的共鳴。將劇集《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與本片中的曹操進行對比,或許觀眾的感受更直接。

  《走向共和》的李鴻章不是簡單定義的「賣國賊」,而是從多個角度展現了他的人物性格和經歷。他既試圖通過洋務改革拯救國家的一面,又在複雜的政治局勢和國際環境下,不得不作出一些無奈的選擇,展現出了人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劇集並未迴避李鴻章的歷史局限性,反映了當時許多政治家面臨的共同困境,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

  而《三國的星空》則把曹操定位成一個立場正確、熱血耿直、心憂天下,沒有私心雜念、一心匡扶漢室的忠臣。全然抹除了他性格中的灰度。從歷史記載中「坑殺徐州數十萬男女」的殘忍、到「殺呂伯奢一家」的多疑,在影片中不見蹤影;面對「為何殺伏降呂布」的疑問,影片也選擇避而不答。這種「正面人物不能有缺點」的處理,讓曹操淪為單薄的賢臣,失去了歷史人物應有的血肉與複雜性,給影片的藝術質量打了折扣。

  情節淪為角色洗白工具

  易中天在網絡平台與觀眾對話時稱,衣帶詔事件是歷史的無頭案。影片中這一事件被處理成「獻帝向曹操剖白心跡,不忍其帶疑慮作戰」「曹操因獻帝的坦誠流下感動淚水」的情感戲。事件的性質不再是皇權與權臣的生死較量,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也失去了動態變化的張力──既沒有弱君強臣的天然矛盾,也沒體現兩人從「相互依賴」到「相互猜忌」的戲劇性發展。一部電影應該有轉折,本片卻讓人物關係淪為服務曹操正面形象的工具,難免刻意空洞。

  《三國的星空》本有機會成為一部歷史題材佳作,它手握「細節還原」這張好牌,卻在人物定位與情節設定兩個關鍵環節走了彎路。好電影的創作邏輯從來清晰:細節是為故事服務,故事是為人物服務,而人物的魅力,恰恰藏在性格的灰度與人物關係的動態變化裏。

  若《三國的星空》能準確把握人物塑造的創作規律,讓人物關係在情節與情感間找到平衡,或許它能真正撐起「三國星空」的厚重與璀璨,而非現在這樣只剩零散的亮點,難成完整的佳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