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戮力增加供應與發展商急促散貨的角力中,政府暫仍佔上風,一手私人住宅總潛在供應量連續兩季處9.3萬伙的有紀錄高峰,今年首三季施工量更創16年來新高,達1.91萬伙。未來數月仍有逾1.1萬伙陸續轉化為供應,全年累積總供應及施工量仍有力上衝,高供應量將維持三至四年。有業內人士稱,只宜一人居住的「蚊型戶」愈見普遍,建議公布樓面面積數據作比對,以反映實際供應情況。\大公報記者 林志光
運輸及房屋局昨日公布最新一手私樓供應數字顯示,今年第三季的私樓項目施工量再增約2900伙,與第二季相若。因大部分新動工項目均是中大型樓盤,首三季累積的私樓施工量已飆升至1.91萬伙,不但較去年同期的約1.14萬伙大增約67.5%,即約7700伙,超越去年全年1.42萬伙之數,同時也超越自2001年至2015年每年的施工量,創出16年新高紀錄。業界估計,今年全年施工量將達2.2萬伙。
成功抵銷發展商「散貨」
發展商之前兩季已不斷加速賣樓,根據代理統計,上季售出約6000多伙樓花及現樓單位,但在政府堅持穩定土地供應政策下,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樓的總潛在供應仍得以保持在高水平。截至今年第三季未售出的單位量雖略減少3000伙至約6.8萬伙,但已批待動工的土地,可建單位量卻增加3000伙至2.5萬伙,正反映政府持續賣地成績,致令上季的總潛在供應維持與第二季一樣的約9.3萬伙水平,即是政府自2004年9月按季公布相關數字以來的高位。而該9.3萬伙中,實用面積少於753方呎的中小型單位佔約6.42萬伙,比例約69%。
運房局發言人表示,政府仍會持續出售土地供私人住宅發展,預計未來數月將有14幅住宅用地轉為熟地,可額外提供約1.11萬伙,故未來供應及施工量將可維持在較高水平。
業界倡公布樓面面積
新地(00016)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回應指供應增加屬好事,符合市場期望。而仲量聯行物業估價部區域董事謝偉鴻認為,今年首三季的私樓施工量及總潛在供應均處高位,但近年市場卻出現不少實用面積少於200方呎的超細 「一人單位」,因此政府應公布已動工興建的樓面面積,這才能充分反映實際供應量。私樓落成量方面,今年第三季約有3300伙落成,按季減少約2300伙,即約41.1%。不過,首三季的落成量達1.07萬伙,較去年同期增約35%,即多約2800伙,主要是今年落成的項目以中型樓盤較多。然而,落成量數字與差餉物業估價署今年初估算,全年可達1.82萬伙仍相去甚遠。該局發言人指出,落成量多寡視乎落成樓盤的數量、大小、天氣、物料供應、建築工人的供應量、發展商的商業考慮等因素,季度以至年度之間的落成量有所變化,是物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現象。隨着多個樓盤將於來季落成,預計未來的落成量將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