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逃避

時間:2016-10-27 03:15:30來源:大公網

  人性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逃避,可以在刻意或不自覺的情況下產生。逃避一般帶有消極、負面的意識,當中包含了不想解決、不懂處理、憂慮害怕、不願承擔等等的心理狀態。正如筆者逃避踏足人煙稠密的環境,是因為害怕接觸這種環境後所產生的身體不適丶負面和不安的情緒。然而逃避污濁之地往清新之境是消極的做法,因為污濁依然存在,只是避走別處圖看不見嗅不到感覺良好而已。

  事實上,消除污濁才能有清新的環境。個人力量雖小,但以積極態度面對而非逃避才可以把影響力集腋成裘,問題才可以徹底解決。逃避來自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壞影響乃保護自己的反應,例如難民逃避戰火;若影響來自群體的文化丶規則丶習慣等而又必須身處其中,那就是避無可避,惟有接受或適應。

  最多人逃避的是責任。不負責任的人逃走、逃情丶逃債丶逃稅丶逃獄等等以求脫身,這些傷害別人甚至違法的行為,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大人逃避社會責任,小孩逃避讀書做功課,你逃我避,逃的是己所不欲的,說到底就是不想承擔責任。

  遺憾又無奈的是,人的知識豐富了,科技先進了,並沒有帶出更多願意承擔責任的人。現今網絡世界廣泛化了不負責任的意識,催生出更多刻意逃避責任的人。這些人以瘋言穢語、惡意中傷丶侮辱他人為耀;以無中生有丶撩事鬥非丶挑撥離間為榮。

  社交網絡平台這個虛擬戰場,負責任是開玩笑的、常被拋諸腦後的傢伙,咒罵才是冠上光環的武器,隨時殺人於無形。現實生活中逃避責任者大不乏人。一齊吃喝玩樂時稱兄道弟,付錢結帳分攤責任時你推我讓。逃避次數愈多,愈能把自己的信用不斷貶值。

  最令筆者憤怒的是兩位年輕候任立法會議員以粗言和侮辱中國人的言詞宣誓而事後仍死不認錯的態度,充分顯示出社會存在極度無知的年輕族正掉進逃避責任這可悲的深淵。

集仁琛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