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在香港看了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影片取材真實案件。重陽節是緬懷先人的日子,結尾字幕打出「謹以此片獻給遇難的13位中國同胞」,在香港看到這一行字覺得特別感動。這類電影宣揚內地的主旋律,但是屬於商業電影,拍攝精良,可能成為國慶檔內地票房冠軍,香港跟我同場的觀眾也近乎佔滿整個戲院。幾年之前,還是很難想像內地主旋律電影可以吸引這麼多觀眾。回想起來,上月在內地也看了一部很不錯的主旋律商業片《我的戰爭》,無獨有偶,那部電影的導演也來自於香港,拍恐怖片見長的彭順。
湄公河發源於內地青海省,自北向南流經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其中還包括「金三角」地區。《湄公河行動》改編自2011年10月5日清晨發生在湄公河上的慘案,當天兩艘中國商船上的13位船員被殺害,並留下大量毒品。
經過外交談判,當事四國達成協議,內地警方組織了這場舉世矚目的跨國執法行動。這部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真實,不是說裏面說到的都是真事,而且整體的感覺沒有「宣傳片」的味道,情感是自然表露,並非硬擠出來。這也就是主旋律片,都會選擇商業運作模式的原因。
國家公安部為影片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一線人員親自參與製作,商業電影公司攝製發行,導演熟悉商業警匪片的運作,林導演最擅長槍戰與動作場面,電影節奏掌握得很好,但在槍林彈雨之間,禁毒人員的巨大犧牲,在不知不覺間就會深深打動觀眾。導演林超賢自己也認為不能把這樣的故事拍成純粹的娛樂片,「是真的為13條人命的尊嚴,還有國人尊嚴去做這件事情」。
讓人透不過氣來的槍戰場面和緊張節奏,是「刺激」必須具備的元素,角色中兄妹搭檔、卧底員警女友吸毒、員警在面對娃娃兵時的疑慮,這些設置就是情感的需要,特別是緝毒犬哮天,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這個行業如此特殊,犧牲巨大,為什麼還有人會堅持做下去,答案很自然即是有一種對國家對社會的情懷,這些價值的傳遞就變得很自然。《我的戰爭》取材於巴金先生的小說《團圓》,內地著名的老電影《英雄兒女》也取材於此。電影講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選取了三個主角,都是普通的戰士。以往內地的戰爭電影喜歡求「大」,這部電影就顯得接地氣,容易接近,從個人的故事看整個戰爭。以小見大也是主旋律商業片常用的角度,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更容易讓觀眾感同身受,影片高潮那一場攻堅戰殘酷異常,沒有口號式的鼓勵,戰士互相掩護、互相扶持特別動人,為什麼軍人冒着生命危險還要勇往直前?在這種極端的場景下,以人為「大」的情感就會激發出來,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
主旋律商業片其實在美國早已普遍,而且技術爐火純青。講戰爭的《拯救大兵雷恩》、《黑鷹降落》、今年在香港上映的《13小時》,講普通人的《阿甘正傳》,去年獲得奧斯卡獎的《焦點新聞》,甚至一些災難片都是滲透美國主流價值,他們為推銷美國文化、傳遞美國精神貢獻良多。內地這類電影近幾年較為興盛,也許還不成熟,相比之前的說教式已進步很多。這兩部電影有個共同的特點,導演都是來自於香港。香港的導演雖不一定熟悉這些歷史,但文化相通,可以擺脫內地主旋律電影的慣有模式。早期張國榮出演《紅色戀人》,近年杜琪峯導演的《毒戰》,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等等,內地主旋律電影的「港味」日益濃厚。
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去宣傳一些社會所需要的共通的價值和理念,這是傳承,不叫洗腦,無可厚非,關鍵看如何去講好故事,硬擠的並非感動,生拉的傳遞不了感情。數年前看美國大片,最後往往都是災難過後,英雄一家人看着天空,明天會更好,可能還有星條旗在飄揚。《我的戰爭》結尾,戰爭結束後主角重逢於火車站,沒有痛哭流涕,只是溫暖擁抱,女主角抬頭仰望,紅旗正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