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養生主》,常感慨於「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我們常用「薪火相傳」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金秋十月,我有幸參加了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青少年科學發現影像大賽」,見證科技創新薪火相傳盛事。
第一屆國際青少年科學發現影像大賽的展播和評審現場,就設在位於波士頓的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屬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亦是獨立政策研究的學術中心,當選為其院士一直公認為是美國的最高榮譽之一。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的走廊上,懸掛着數百位科學院院士接受邀請時的回函。大賽期間,參賽師生可以在走廊上瀏覽這些真跡,就如同穿越在近400年科學發展的時空隧道中。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的回函筆記流暢,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的回函字體清秀,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回函則是電報時代的遺跡。
面對着這些回函,偉人變得不再遙遠陌生,一種與巨人為伍的感覺開始在參賽師生年輕的心中萌生,我相信,科學探究的火種已經點燃。
專注堅持是珍貴法寶
擔任了本次大賽展播和評審會議的主持人,是來自聯合國總部的翟瑩女士。早在10年前,她就擔任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機要秘書,這次來到大賽現場,她和大家分享了16歲讀高中時,自己做過的科學探究課題《室內裝修對幾種植物生長的影響》。
她談到,在科學探究中她最大的收穫有兩點,第一是學會了專注,第二是學會了堅持,這些品質都成為了她以後工作時的珍貴法寶。身為志願者,翟瑩女士從曼哈頓趕來波士頓擔任評審的動力何在呢?18年前,我正好是翟瑩的科學老師,在那次科學探究活動中,我曾輔導她學會克服一個個困難,這種歷練使她擺脫了學業上和思想上的很多困境,脫穎而出,後來獲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同時錄取。今天師生二人在青少年科學大賽上同台評審,一個原因是她要看望和報答恩師,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希望青少年也能像她一樣幸運,接過科學的火種,讓科技創新照亮人生。
第一屆國際青少年科學發現影像大賽已經落下帷幕,參賽的師生們帶着薪火相傳的使命揚帆起航了。波士頓的深秋層林盡染,彷彿為火映紅了一般。
(薪火相傳一欄,旨在頌揚師生情誼、教學相長為主題,講述科技創新、科學教育的故事,引導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作者群體主要是科學教育工作者、科學家,以及在國際和內地科技創新競賽中獲獎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