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思棣是蔡德允(左)得意弟子\受訪者供圖
蘇思棣琴桌旁茶幾上,整齊擺放了幾本書,最上是其恩▉師傳/師傅▉記──《蔡德允傳》。有人說,絕大多數的香港琴人,若非蔡老師門生,就是再傳門生(徒孫)。身為蔡德允得意弟子,蘇思棣憶述:「蔡老師好少講話,佢係先觀察一輪,再決定會否畀你學琴。」
上世紀70年代初,蘇思棣就讀於「新亞書院」藝術系,主修中國書畫。他回憶,假期去老師家玩時首次聽古琴聲,他當時感到「古琴聲音非常吸引人,無其他樂器可代替」,然而「當時學緊簫,一路學簫就無太多時間諗古琴」。蘇思棣說,世事難料,冥冥中真的有命運安排。
蘇思棣和恩師蔡德允的緣分,源於一次琴簫合奏。當時蔡德允正覓琴簫合奏之人,「新亞書院」老師就推薦了擅長洞簫的蘇思棣做人選。蘇思棣說,蔡老師改變了他對簫的認識。他一開始學習的簫,聲音嘹亮,古琴卻屬輕聲,因此並不適合合奏。「第一去蔡老師家裏,現在回想很尷尬,我帶好響嘅簫去合奏,佢應該彈的好辛苦,因為佢根本聽唔見自己琴聲。」為了合奏,蘇思棣開始自製一些吹口小、音量輕的簫。
琴簫合奏帶來的緣分,蘇思棣1981年開始古琴不離手,至今不輟。一代古琴名家蔡德允2007年逝世,卻為香港留下了一批優秀人才。問及與恩師授琴的分別,他若有所思,開玩笑地說:「我覺得同老師最大的區別就是,跟蔡老師學琴有甜品吃,我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