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今年有參與慶祝國慶的大型活動,與青年人交談後有感青年對內地發展充滿好奇,雖然自身有中國人身份認同感,但由於對國家發展信息都需要自行通過互聯網才能搜尋得到,實在有「這麼近,那麼遠」感覺。
在祖國改革開放逾四十年期間,香港一直推行公共房屋、行政管理、金融發展、交通營運,以及在基本法框架下的法律制度,一直以來都備受到國家的關注和重視。隨着不同時代社會改革,當今中國與剛成立時已截然不同,創科發展速度和各項指標亦在國際領先,這是我們所期盼。祖國與香港多年來互動中,產生了相互彰益,共同繁榮。首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說過名言,「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在回歸快將20年之時,今天回看這句話時,不用驗證也能感受得到國家這20年對香港的支持。曾有港人提出香港逐步會變成祖國沿海城市,對於亞太地區以至國際關係都不會再佔領重要地位。筆者認為這是杞人憂天,過往也曾探討過香港的位置難以被取代,可是,確實上海、深圳的GDP總量將超過香港,但人均GDP仍然有着差距。
上海和深圳的人口超過香港三倍以上,香港有近五成人住公營房屋,並享受醫療和教育福利,現階段上海和深圳都仍未達到本港現時之水平。有人評內地發展,不少地方硬件有機會已超前香港,如華為、小米、中興這三個國際手機品牌,軟件亦已與香港拉近,又有如網上支付系統以及網購文化。不過,超過十三億人口的文化水平平均而言,尚與本港有相當差距。
筆者堅信香港仍然有很多優勢,過去獅子山下奮鬥精神,這一代青年人一定能承傳下去。有見及此,我們這一代更應關注如何領先及保持優勢,以及和祖國共同尋求更多發展,如「一帶一路」,亞投行的成立就是個巨大發展機遇。
要港人更能認識國家,對國民身份更有認同感,必須要通過交流以及互動才能真正提升。筆者建議未來行政長官能利用多元化手法,除了軟性宣傳,亦應透過設立政策局去扶助港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