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半島統一大門真的打開了嗎?\常洛聞

時間:2018-06-25 03:15:33來源:大公網

  《板門店宣言》之後,朝韓火速進入蜜月期,先是朝鮮將時區恢復為GMT+9,與韓國首爾一致,朝韓聯合組隊參加世乒賽、亞運會等象徵性姿態,之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大規模、高級別、高密度地出國訪問,與美國總統歷史性會談之餘,一直沒有忘記把韓國總統文在寅拉到舞台中央,一系列良性互動給三位主角換來了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和國內選民的高度認同。特朗普的支持率穩定在50%左右,一舉成為二戰後美國第二受歡迎的總統;金正恩國內支持率維持在100%;文在寅的支持率不斷走高,達到了創紀錄的79%。

  文在寅所屬的執政共同民主黨支持率達到56%,創下建黨以來最高紀錄。剛剛結束的韓國地方選舉中,17個道知事(省長)和廣域市市長(直轄市市長)職位中,共同民主黨拿下14個;226個較小行政區長官席位,共同民主黨贏得其中151個。可以說半個多世紀以來,三八線的春光從沒有如此明媚過。

  朝韓過往猜疑算計不斷

  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以半島統一為主軸,會發現歷史上的信任和諒解,幾乎與猜疑和算計一樣多。

  1972年7月4日,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李厚洛於漢城(今首爾),朝鮮第二副首相朴成哲於平壤,分別代表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和時任組織指導部長金英柱(金日成胞弟,當時的接班人人選)發表《南北(北南)聯合聲明》,而且李厚洛對外披露,韓朝雙方已經在當年5月進行了秘密互訪,雙方的第一代強人領袖第一次把統一作為選項,擺上了枱面。當時全世界的反應都是:驚訝。

  就在聯合聲明之前,1966年,朴正熙公開提出通過「體制競爭」實現南北統一,並不止一次表達了對共產主義的警惕和壓制。當時韓國工業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先經後政,從根本上剷除朝鮮半島的紅色政權在當時的朴正熙看來並非不可實現。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判斷是,經濟競爭雖然勝算不大,但朝鮮的常備軍數量、品質佔壓倒性優勢,武裝突襲極有可能扭轉乾坤,於是在韓國大搞建設的同時,朝鮮選擇了開挖地道、武裝滲透等襲擾措施。1966年到1967年,僅在朝韓非軍事區爆發的武裝衝突就從50宗驟增至550宗。

  1968年,朝韓摩擦不斷升級,1月21日,朝鮮的31名特戰隊員潛入漢城,至青瓦台附近時被韓國巡警發現鞋子款式有異,盤問不果後雙方爆發槍戰,韓軍重兵增援之下,朝軍僅1人生還,韓方100多人死亡。

  1969年4月,朝鮮兩架米格17戰機在日本海上空伏擊美軍EC-121偵察機,美軍31名機組成員無一生還,戰爭近在眼前。

  但是,小環境敵不過大氣候。被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拖累,經濟泥足深陷的美國挺不住了,全球戰略進入了收縮周期。1969年7月,尼克松主義亞洲政策出爐,其中核心的第三條:「一旦涉及到非核之侵略,美國將依賴直接受威脅的國家,承擔起提供防禦之人力之主要責任。」相當於把小兄弟們一腳踢下了戰車。

  1971年,朴正熙抗議無效之後,美國從韓國撤走了26000名駐軍,差不多是當時駐軍總數的40%,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時向周恩來表示,如果韓國能夠保持和平,美軍沒有繼續駐留的必要。周恩來隨後訪問朝鮮向金日成通報了相關情況,金日成第一次開始認真考慮武力統一之外的其他可能。

  從現實出發,由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刻意規劃和蘇美分治之後的佔領式統治,朝鮮半島南北兩半形成了北工南農的產業格局,北方的輕工和糧食依賴援助,南部的鋼鐵、重工依賴進口。朝鮮雖然軍事佔據絕對優勢,但隨着工業化進程的深入、蘇聯援助逐步萎縮,從1960年開始,韓國在經濟發展上逐漸反超,只要發展時間足夠,勝負沒有懸念。

  朝鮮也看到了這個趨勢,討論統一固然會給韓國軍事上的喘息之機,但也能為朝鮮爭取時間,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不利的競爭態勢。這邊廂的朴正熙看似強硬,實際上差點被金大中領導的民主派拉下總統寶座,而且幾個民主黨派都與朝鮮政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朝韓雙方其實都比對方想像中虛弱,這才有了石破天驚的《7.4共同聲明》。

  中國具有關鍵影響力

  那為什麼當時的和平進程沒有結果?談判雖然開始得很順利,但進行過程中,韓國代表李厚洛不斷將協議等核心資訊透露給美國,金日成也迫於壓力,在7月份對蘇聯承認,有關於統一的秘密會談存在,雙方表面上圍繞民族大義,實際上仍然是意識形態掛帥,背後主人操盤,半島命運並沒有真正掌握在朝韓手中,而且雙方各有自己的另一套打算。

  1972年10月,朴正熙宣布,為推進和平統一需要建立社會秩序,全國進入戒嚴,所有大學休學,政黨活動一律停止,出版、言論需事先審查,並頒布新憲法。金日成得到消息後,仍然對朴正熙政權抱有希望,公開表示如果和平統一能夠達成,會退休研究哲學,不再參政。同年12月,朴正熙解散國會,頒布維新憲法,總統以及三分之一的國會議員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產生,同時廢除總統的連任限制。朴正熙通過維新憲法成為了實質上的終身總統,開始全面加強獨裁統治。

  失望的金日成迅速展開了報復,金日成主體思想在1972年12月27日召開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五屆一次會議上被寫入了新憲法,新憲法第四條規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我國現實的朝鮮勞動黨的主體思想作為自己活動的指針」。朝韓雙方都在和平統一這一旗幟之下,完成了對國內秩序的改造。之後雖然不斷有緩和、緊張的周期性迴圈,但兩國關係的基本架構沒有再發生過大的變化。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美國再次進入了經濟、軍事、產業的全面收縮周期,朝韓兩國又同時出現了朝野一家獨大的強勢領導人,無核化問題上的博弈,比當年意識形態層面的鬥爭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將國內政策重點轉移至發展經濟,願意配合無核化,美韓設下的兩年半時間表也顯得頗為倉促。與完全聽命於美國相比,如果韓國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在半島的角色,更多地與中國溝通,承認、發揮中國的穩定器作用,沒準真的能將半島帶入和平的新時代。

  原資深記者、東西方文教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