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利率傳導機制改革不止步\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

時間:2018-05-25 03:16:17來源:大公網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國際金融危機十年之間,中國央行蹄疾步穩地重塑了利率傳導機制,推動貨幣政策調控從以數量型為主轉向以價格型為主。但受制於「利率落差」問題,此項改革仍未畢全功。2018年,隨着全球經濟開啟真實普遍復甦,新一輪全球加息周期正在提速。把握這一機遇,中國央行有望漸次消解「利率落差」、完成利率並軌,實現利率傳導機制的全線疏通。

  危機十年的前半程,中國舊貨幣政策框架下的利率傳導機制難言通暢。央行設定存貸款基準利率,利率信號先在信貸市場產生,然後傳導致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這一傳導線路在三個層面存在缺陷:

  首先,形成市場倒掛。對於資金供求,貨幣市場是批發市場,而信貸市場是零售市場。舊機制下,利率信號由零售市場確定,再向批發市場逆向傳導,形成了市場倒掛。這導致資金成本無法形成差異化定價,並降低了價格信號的傳遞效率。

  其次,催生利率扭曲。信貸市場的各期限利率由央行確定,再向債券市場傳導,債券收益率曲線不再由市場充分交易形成。因此,各期限利率(特別是中長期利率)難以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實際水準,產生利率扭曲。

  最後,依賴數量管控。由於利率扭曲,中長期利率低於真實水準,市場主體傾向於過度借貸,銀行也因為息差而傾向於過度放貸。對此,必須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規模控制調節信貸市場的放貸衝動,進而產生對數量管控手段的依賴。這一短板導致針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調控產生了額外的政策成本。例如,在2009年「四萬億」投資後,中國央行重拾合意信貸規模管控,導致中國企業持有現金在2010年之後出現一個趨勢性上升,是此後影子銀行膨脹的催化因素之一。

  危機十年的後半程,新的利率傳導機制初具雛形,構建了「央行政策利率體系─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傳導鏈條。為保障利率信號的傳導效率,新的利率傳導機制總體遵循兩大規則:從工具看,以政策利率為抓手,調節各類基準利率,進而引導整個市場的利率走向;從市場看,利率信號先由貨幣市場到達債券市場,再轉入信貸市場,進而到達其他市場和實體經濟。

  利率落差問題待解

  新利率傳導機制正在中國利率決定與傳導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BIS(國際清算銀行)近期研究亦指出,中國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愈加趨近於發達國家。得益於這一機制變革,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從「大水漫灌」快步轉型為「精準滴灌」,實現了「防風險」和「促改革」的動態平衡。

  告別危機十年之際,利率傳導機制改革將繼續邁進。在新的利率傳導機制下,政策利率位於貨幣市場,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對其進行直接調控。但自2015年以來,中國貨幣市場利率逐漸大幅超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形成了明顯的「利率落差」。在此情況下,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實質上無法發揮調節功能。無論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小幅上調或下調,對於貨幣市場參與者而言,從央行獲得流動性的成本總是遠低於市場成本,因此流動性需求總是得到正向刺激。為了抑制由此產生的流動性過度釋放,央行不得不控制公開市場操作的淨投放量,以調節貨幣政策鬆緊,因而退化為數量型調控模式。

  有鑒於此,雖然整體上看,隨着近年來M2(廣義貨幣供應)、社會融資規模等數量型指標的淡化,貨幣政策調控向價格型為主的變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價格型調控的源頭,即利率傳導機制的起始段,仍然過度依賴數量型調控。這造成了利率價格信號的傳導不暢、數量信號與價格信號的衝突偏離、央行預期指引的模糊不清等問題,並在利率傳導鏈條中層層累積至終端的信貸市場。為對此進行功能代償,信貸市場仍需以存貸款基準利率為隱性引導,因此利率並軌遲遲難至。因此,中國利率傳導機制改革未竟全功,仍將向前推進。筆者預判,在未來3至5年內,順應全球利率水準總體上行的大趨勢,中國央行有望漸次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以消解「利率落差」、完成利率並軌,實現利率傳導機制的全線疏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