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打算對券商的孖展借貸額度設置上限,或會根據券商實際財務狀況來訂立不同上限標準。
筆者認為是次規管的矛頭正正指向細價股。自去年6月,細價股連環暴跌事件已引發證監會關注,大股東互相持股,並押股借孖展,導致一家股份被「斬倉」便火燒連環船。孖展額近十年大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細價股的大股東抵押股份,甚至押殼以換取資金周轉,市場普遍認為,事件源頭是因為券商在孖展借貸業務上過於進取。
近年證券行在孖展融資業務競爭持續劇烈,特別在低佣金環境下,業界不惜以零佣金搶客。然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港息跟升只是時間問題,如券商按市場供求,提高孖展息口,市場自然會隨之收水。雖然證監是次的人為「收水」或會削弱細價股大股東融資能力,但資本市場本來不就是汰弱留強的規律嗎?
全球正醞釀不少政治及經濟危機,無論中、美均債台高築,下半年市況未明,倘若港股下行,而券商孖展借貸持續上升,投資者需要被迫拋售股票「斬倉」,只會加重港股的跌勢,屆時市場更見波動。而且新上市制度「同股不同權」即將推出,為了穩定市場,證監預先出手整頓無可厚非,在市況平穩時,限制券商孖展額度實屬明智之舉。不過此舉必定對細價股的大股東,日後融資構成不利影響,或許會有更多「殼股」於市場求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