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芯病待醫 缺技術缺人才

時間:2018-05-08 03:15:31來源:大公網

  圖:業內指,中國的人工智能尖端人才不到美國的6%。圖為北京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介紹「閃訊萬兆網絡智能控制器」\新華社

  儘管十多年來中國芯片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面臨大量挑戰,如芯片的高端製造、手機和電腦的高端中央處理器(CPU)、存儲芯片等與歐美日韓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製造芯片的設備和原材料等方面缺陷明顯。此外,從事芯片的研發人才嚴重不足,缺乏富有專業經驗的高端人才,這些都制約着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大公報記者 李昌鴻深圳報道

  芯片作為技術、資本和高端人才密集的產業,數十年以來受歐美日韓掌控。從事芯片設計的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鋒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儘管近十年來中國芯片產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目前中國在高端CPU和存儲方面與歐美仍存在較大差距。

  如電腦CPU都需採用英特爾,手機芯片除華為外均來自高通和中國台灣的聯發科;而在存儲芯片市場,中國仍是零,全球年消耗存儲芯片達2000億美元,佔芯片市場一半。目前,中國芯片企業開發的大多數是通用芯片,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附加值也不高。儘管中國曾經開發龍芯系列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但難以撼動英特爾在中國市場地位,市場上也很難見到家用和辦公電腦採用龍芯CPU芯片,這也影響了龍芯的順利健康發展。

  半導體產業對美依賴大

  目前,中國對美國芯片的依賴十分明顯,這從一些數據上可見一斑。根據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國際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數據,去年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額4122億美元,其中美國半導體企業銷售額高達1890億美元,全球佔比高達46%,而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高達51%。

  陳鋒坦言,中國與歐美在半導體的關鍵差距還存在於製造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在該領域中國絕大部分要依賴海外,其中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和存儲設備等均依賴進口。有業內人士估計,中國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存儲等製造商將近有30%至40%的資本支出用於購買美國的半導體設備,而其中20%至30%的設備短中期沒辦法尋找其他國家設備廠的產品替代。

  目前來看,中國台灣、中國內地和韓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進口市場。據從事半導體市場研究機構SEMI預計,2018年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還將繼續增長7.7%,達到532億美元,其中中國內地將突破至110億美元,佔比達兩成。一旦發生美國半導體設備對中國禁售,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帶來不小衝擊。

  從業人員量不足質欠佳

  陳鋒續稱,歐美還設有針對中國高端設備出口管制的瓦森納協議,如用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設備光刻機,其用於製造微機電、光電、二極體,可謂生產芯片之魂,光刻機的精度直接決定了芯片的製程。但世界上的高端光刻機基本上被荷蘭的ASML一家壟斷,其每年的產能只有十二台,因此該公司每一台光刻機的銷售出口國都被美國盯得特別緊。中國芯片產業發展領域進度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歐美對中國禁售光刻機,即便是一些能夠出口的重要設備,也要等新一代技術出來後才可以將舊版本出售給中國。

  除了芯片高端技術和設備依賴歐美外,中國芯片領域的人才也嚴重不足。深圳市半導體協會秘書長常軍鋒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即使是作為全國芯片設計中心的深圳也存在許多中高端人才不足的問題,而全國芯片人才缺口更是巨大。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目前中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按總產值計算,需要70萬人,人才培養總量嚴重不足。目前,中國許多大學畢業生和芯片企業員工,儘管理論知識不錯,但缺乏經驗和良好的專業技能。

  作為新興的戰略性產業,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人才也是嚴重不足。據業內人士稱,中國的人工智能尖端人才不到美國的6%,全國每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逾100萬,並且許多大學在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也很難滿足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需求。因此,常軍鋒建議深圳和全國要大力加強芯片、人工智能等重要產業的人才培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