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940年秋,八路軍對日本侵略軍進行戰略性進攻和反「掃蕩」作戰,打響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入侵之敵。
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後的局勢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全民族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後,日本侵略者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侵華策略,逐漸將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政府,從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統治集團內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1938年12月,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集團雖然繼續抗日,但態度日趨消極,反共傾向明顯增長。各地接連發生襲擊、殺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的反共摩擦事件。團結抗戰的局面出現嚴重危機。
1939年7月7日,黨中央發出《為抗戰兩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
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百團大戰
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主要責任,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對日作戰方式。日軍對抗日根據地「掃蕩」的重點是華北地區。1939年春,日本華北方面軍制定了治安肅正計劃,在1939年和1940年的兩年中,僅華北地區日軍出動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掃蕩」就有109次,使用兵力總計在50萬人以上。
根據「鞏固華北」的戰略方針,八路軍在華北依靠廣大群眾,堅持山地游擊戰爭,發展平原游擊戰爭。1939年11月上旬,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師的配合下進行黃土嶺伏擊戰,擊斃日本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為了貫徹「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1939年2月,周恩來受黨中央委託,到皖南同新四軍領導人商定: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1940年5月,黨中央派八路軍一部12萬人南下,同新四軍一起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至翌年1月,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8月20日夜,參戰部隊、游擊隊、民兵同時發起攻擊,陸續參戰的部隊達到105個團20餘萬人,這就是百團大戰。至1940年12月初,敵後軍民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餘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萬餘人,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
多位國際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艱苦的敵後抗戰。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德國醫學博士漢斯.米勒、美國醫學博士馬海德、印度醫生柯棣華等。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在搶救八路軍傷患時不幸感染中毒,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12月,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號召學習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淪陷區人民的抗日鬥爭
在中國大片土地淪為日本佔領區後,日軍在這些地方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犯下空前嚴重、滅絕人性的罪行。日軍在佔領區建立多個細菌戰部隊的秘密基地,研製霍亂、傷寒、鼠疫等病毒,對中國軍民實行慘無人道的「活解剖」。還製造配備相當數量的化學武器、悍然實行細菌毒氣戰。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行徑激起了淪陷區人民的頑強反抗。淪陷區黨組織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廣泛深入的抗日宣傳,採取多種方式啟發群眾民族意識,激勵群眾抗日熱情;積極發動組織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淪陷區黨組織還通過秘密交通線安排轉移大量幹部和進步人士,向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幫助。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香港。黨中央及周恩來緊急指示營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這次營救活動歷時半年多,共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等800餘人。
打退和制止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
抗日戰爭時期,存在着兩個關係中華民族命運的矛盾,一個是民族矛盾,關係到中國存亡的問題;一個是階級矛盾,關係到能否將全民族抗戰堅持到底並在戰後建設新中國的問題。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給予堅決回擊,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立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在遵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向北轉移途中,遭到國民黨軍8萬餘人的伏擊和圍攻。事變發生後,蔣介石竟誣稱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其番號。
面對嚴重形勢,中國共產黨仍然以抗日的大局為重,軍事上嚴守自衛,在政治上堅決反擊。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新華日報》突破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刊出周恩來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3月,蔣介石迫於壓力公開「保證」決不再有「剿共」的軍事行動。至此,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擊退。
1943年春,蔣介石出版《中國之命運》一書,暗示在兩年內要消滅共產黨和一切革命力量。國民黨頑固派要求「解散共產黨」「取消陝甘寧邊區」。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政治上強有力的反擊措施,使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關鍵詞】
敵後游擊戰爭
百團大戰
淪陷區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