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去年發生細價股大跌日後,觸發證監會再次關注券商的股票孖展活動
針對大股東押股的股票借貸活動,有本地媒體引述消息指出,證監會正準備將證券行的孖展借貸額度設置上限,目前正在向業界摸底,可能稍後正式公開諮詢市場。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孖展借貸餘額達到近2060億元,按年升約20%。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昨認為,目前證監會只是初步了解市場對孖展的看法,估計諮詢文件未必在短期內推出。」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去年發生細價股大跌日後,觸發證監會再次關注券商的股票孖展活動,繼早前發出通函,以及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兼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向傳媒表示,過去11年,本港券商的孖展借貸餘額上升九倍,因此令當局關注。昨日有本地媒體指出,證監會將有下一步行動,現正為券商孖展借貸額度「封頂」私下諮詢業界,並陸續約見不同代表。
業界相信未必一刀切
另外,報道又稱,即使券商每月上報的財務申報表,符合證監會要求亦不能幸免,但監管機構目前傾向根據券商實際財務狀況,設定不同上限標準。
張華峰表示,自從去年發生細價股大跌事件後,證監會一直關注大股東押股的問題。他認為,孖展借貸餘額上升主要來自三、四家大券商,而證監會亦向市場進行初步了解,未必能夠於一至兩個月推出諮詢。
另外,證券業協會副主席徐聯安表示,證監會一向留意券商每日的孖展借貸餘額,若發現有問題,可以即時向該券商發出通知,未必需要一刀切為孖展借貸餘額設置上限。至於大股東押股問題,認為只需要要求股東就押股加強披露,就個別事件以前置式監管。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底,未清繳的保證金貸款總額為2060億元,較2016年底高20%。20家最大型的證券保證金融資提供者共佔業內未清繳保證金貸款總額的75%。2017年底的平均證券融資抵押品比率為4.1倍。
防細價股波動招損失
早於去年10月,證監會已表示,細價股近期反覆波動令他們關注,有中介人未有制訂適當的風險管理政策及內部監控措施,因而形成了不當風險,而某些持牌法團更因此招致財務損失。尤其有持牌法團因持有高度集中、高度相關(例如出現重大股權互控的股票)、大幅波動或流通性極低的股票抵押品而承受過高風險。
證監會又指出,券商應該防患未然,並提醒過往曾有多個證券保證金融資提供者因無法預見的市場震盪、股價波動、買賣暫停而蒙受龐大財務損失,其中有些更陷入財困。因此應該制訂和嚴格執行清晰且審慎的保證金貸款政策,識別、監察及避免因持有具高度相關性風險的股票而承受過大或過度集中的風險,以及禁止仍欠繳保證金的客戶以保證金形式進行交易,以及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和避免過度集中以特定股票作為抵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