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6日,本人應邀出席了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關於「全球化趨勢與香港法律專業發展」的會議,並就此專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如下。
當今世界,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風生水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雖然特朗普政府試圖偏離這種趨勢,搞「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但是全世界眾多國家還是希望合作共贏,走全球化道路。尤其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接受。這也就意味着國際投資和貿易仍然會呈增長趨勢,需要更多的涉外律師和涉外法律顧問的人才幫助確認各方的權益。
法律人才須具備更多能力
香港是個國際大都市,香港的律師培養必須跟從國際化和區域化的方向。為此目的,香港律師必須既具備「兩文三語」(會熟練使用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語言能力,又掌握普通法及內地法律知識。香港回歸20多年,對香港律師的需求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過去,全球化意味着對英語流利的法律人才的需要;現在,既能英語,又能普通話,既懂普通法,又熟悉內地法律的專業人才更受歡迎。
這種說法有兩個重要的依據:第一就是內地有名的律師事務所在香港設立分所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時會普通話的法律專業人士當然是首選。在香港的企業也普遍需要懂得兩文三語、兼具普通法和內地法律知識的公司律師。第二就是配合大灣區建設的需要。毫無疑問,大灣區需要制定統一的法律合作框架,需要粵港澳三地間律師的緊密合作,需要法學教育的合作以及城市群的調解制度的配合。香港要成為國際爭端解決中心,就必須鼓勵律師同時成為仲裁員和調解員,毫無疑問,培養多功能的法律專業人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
香港律師會決定在2021年實施「律師統一執業試」,本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毫無疑問,統一考試可以營造目前三家法律學院之間的良性競爭。三家法學院誰培養的學生好,光看大學的招牌不行,關鍵要看學生統一考試的合格率。用統一考試就可以公平的衡量某個法學院的教學品質。當然,統一考試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令所有取得法律學位的學生都有一個通過考試獲得律師資格的機會,這樣可以為更多有志成為律師的法律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管道。本人尤其認為,香港應該開設更多的法律學院,令更多的律師服務於全球化和大灣區各項法律事務。香港目前有八所公立大學,卻只有三個法學院,這是遠遠不足的。如果在2021年實施統一考試,就意味着三個法學院的PCLL項目將成為一般的律師考試培訓項目,而且從公平競爭的角度看,其他有資質的機構也將可以開辦律師考試培訓專案。因此,鼓勵其他五所大學開辦法學院,讓更多的畢業生參加律師統一考試,要比三個法學院各自掌控律師培養、令有的畢業生因成績原因被排除在律師門外要更加合理。
同時,鑒於大律師與事務律師之出庭區別減少,應該考慮整合兩者的可能性,以增強競爭力。香港區別大律師和事務律師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明顯的缺點。從當事人角度,一個案子需要大律師和事務律師共同參與,無疑大大增加了訴訟費用。所以,香港中產者一般不敢打官司,也是因為訴訟費用昂貴的原因。再者,大律師因不能直接接觸當事人而需要事務律師的介紹,而年輕的大律師往往得不到推薦。最後,根據CEPA安排,事務律師所可與內地律所合夥分帳,而大律師只能擔任內地律所顧問。
AI與法律結合成趨勢
總之,推行律師統一考試、增加法學院和律師考試培訓機構、取消大律師與事務律師之區分,必將增強良性競爭,讓市場來選擇更加勝任的律師,這是一個必然發展方向。
最後一點,就是香港法律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兩個方面:既要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理論,又要培養學生開發和使用電腦軟體去解決問題。當今世界,「電腦律師」或「電腦判案」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說明人工智能(AI)與法律結合的必然趨勢。有個報道說,法律AI平台Law Geex與史丹福大學、杜克大學法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法學教授合作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讓20名有經驗的律師與經過訓練的法律AI程式比賽。比賽內容是4小時審查5項保密協議(NDA),並確定30個法律問題,包括仲裁、關係保密和賠償。在這場比賽裏,人類律師平均準確率達85%,而AI的準確率達95%。AI也在26秒內完成任務,人類律師平均需要92分鐘。人工智能在一份合約也達到100%準確率,其中最高分的人類律師得分僅為97%。簡而言之,人類律師輸了。一般來說,AI與法律結合至少可以提供以下五個方面的幫助,包括盡職調查、預測訴訟結果、進行法律分析,文檔自動化,電子帳單等。香港法律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這方面的元素。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