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豪上海報道:隨着中美貿易戰的「戰火」升級,券商分析,加稅清單如果實施,從產品結構來看,大宗商品在中美貿易中就不再佔據主要地位,中美貿易的主要基礎就會動搖。
對中國來說,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來自美國的3000多萬噸大豆短時間內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代。
就國內市場來說,植物油可以從多渠道進行彌補,以平抑部分價格上漲空間。但豆粕是最主要的飼料蛋白來源,同時受雜粕產量逐年下降的影響,目前豆粕佔中國飼料蛋白來源的80%。其行業地位無可代替,儘管國家可以調用大豆儲備庫存以及其他替代品,但需求缺口依然較大,最直觀的影響就是蛋白粕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引起飼料價格、肉蛋奶價格的暴漲,最終可能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大漲。
招商證券的調研報告也認為,中國大豆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如果在貿易戰中通過提高大豆進口關稅等措施進行反制的話,一方面將直接抬升大豆進口價格,而另一方面也將導致大豆進口量下降從而惡化中國國內的大豆供需形勢。
對於如何滿足大豆需求問題,進口渠道多元化迫在眉睫。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中國最主要的大豆進口來源是巴西,佔到50%以上,美國佔到百分之三十幾,位列第二,其次是阿根廷。我們可以使大豆進口渠道更加多元化。近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大豆的增長率比較快,烏克蘭向中國出口大豆的積極性很高,這些國家都是黑土地,生產大豆比較容易。」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認為,如果雙方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對中國的影響可能在兩方面。一是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徵高關稅可能抬升國內糧食消費物價;二是出口相關的製造業需求減弱可能帶來失業增加的風險。不過從整體經濟來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整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