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香港代表委員談論的最多話題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納入十九大報告,也納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規劃將在今年出台。
有識之士都明白,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央給香港的一個「大紅包」,既幫助香港解決地理上的空間——狹小的土地面積已經嚴重制約香港的發展;也幫助香港解決成長的空間——碩果僅存的高端服務業需要依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活力;它更幫助香港的新一代,獲得更廣闊的發展機遇與向上流動空間。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重新輝煌的唯一選項,也是最後的機會,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如果香港我行我素,不加入大灣區的發展,一旦深圳、廣州以外的東莞、中山、惠州等灣區內的其他城市飛速發展,香港作為一個彈丸之地,面對整個城市群的崛起,能在多大程度上抗得住競爭,可擋得住虹吸嗎?不進則退,一旦出現該種情況,香港的衰敗將是不可避免的。
粵港澳大灣區整個概念的形成,可以部分說明香港和灣區城市此消彼長的過程。曾任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的吳家瑋先生,於1988年到香港創建香港科技大學,試圖複製美國的硅谷。他於1994年首次在華人世界提出一個新概念:「香港灣區」——以香港為核心,由金融、科技為驅動的海灣經濟帶。當時以美元計的GDP,香港為1446億,整個內地為5643億,香港佔比25.6%(四個香港等於一個中國內地),可謂「空前絕後」。隨着深圳成為特區,經濟迅猛發展,1998年吳家瑋將「香港灣區」概念改成「港深灣區」。之後,這一概念不斷被演變,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則出自於深圳特區。
發展進入瓶頸 需要新思維
人們喜歡拿深圳發展和香港比較,以提醒香港避免重蹈「龜兔賽跑」覆轍。的確,過去幾十年,深圳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小學生,它的發展香港是有功勞的,深圳亦有香港的影子。時至今日,深圳正朝向「中國硅谷」發展,經濟總量與香港也不相伯仲,但面對香港這個老師深圳依然謙虛,始終希望合作共贏。
如今,是誰都看出,香港發展進入瓶頸,似無近憂,卻有遠慮。不說周邊城市都在跑步前進,就香港本身而言,一些深層次問題無法解決。高房價影響其他產業生存,買不起房成為社會問題,並可能導致危機。而香港發展對國家的依賴越來越大:旅遊業主要依靠內地旅客;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靠內地企業香港上市,靠人民幣國際化……。
因此,香港不能再沿襲老思維,必須拋棄過時的理念。以「龍頭」自居睥睨合作者,以「兩制」作為藉口抗拒融合,只能把香港發展的路子堵死。孫悟空以他的如意金箍棒劃一個圈,是阻止妖魔鬼怪進入圈內傷害他的師傅唐僧。但深圳河不是金箍棒劃出來的,港人不能畫地為牢,自我設限。如果再不抓住最後的機遇,未來香港淪為二流、三流城市並非不可能。如此,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下一代或者下幾代?
改革開放之初,港人不像現般泛政治化,沒有那麼多自我恐嚇的「憂慮」,他們紛紛將資金、技術、人才投向內地。國家開放開發的機遇令香港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物流中心。而一些香港企業家跟隨國家政策迅速發達,業務蒸蒸日上,個人獲得極大成功,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
如今,香港回歸二十年了,國家的進步和十九大規劃的未來發展藍圖,給香港發展提供全新的機遇。能否跟隨國家步伐,充分運用「一國」之本和「兩制」之利融入國家發展,隨祖國一起成長,這是香港的新課題。能不能成功,就看香港能否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中央很貼心,考慮香港「一國兩制」的特殊性,出台政策措施,融入國家首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惠及港人政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
中央重視香港未來發展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他在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現在大灣區的規劃綱要正在制定過程當中,很快會出台實施,港澳居民到內地來,特別是到廣東來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諸多方面將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我們願意和港澳同胞一起共享國家發展的機遇。
融入大灣區是香港再度輝煌的唯一選項,也是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獲得發展空間,充滿希望的未來,香港主流民意非常支持。特區政府也努力的促推,從特首林鄭月娥最近馬不停蹄視察大灣區便可見一斑。
不過,無可避免的是,香港社會上依然有一些人怨天尤人,把香港的發展與國家發展對立起來,恐懼國家的發展,或者認為國家發展「與我何干」,硬要劃出一道楚河漢界。這種過時的思維必須拋棄。另外一種就是千方百計阻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近立法會法案委員會審議《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時,有反對派議員動粗,阻撓會議正常舉行,導致當天會議兩度叫停。據悉,這已經是條例草案委員會召開的第7次會議了。人流路暢是融入的必要條件和先決條件,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經開始試運營,香港與國家高鐵網快速連接指日可待。某些議員的抗拒是對香港極不負責的行為,注定徒勞。畢竟,小伎倆擋不住大趨勢,逆歷史潮流者從來都會被潮流淹沒。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