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王嘉傑報道:港交所(00388)正打算吸納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不過,業界人士擔心,讓相關企業上市會容易造成泡沫,因市場未必清楚沒有收入的公司該如何估值。泉創資本董事總經理巫薈表示,會透過了解公司的藥物、未來發展計劃以及資產組合作出分析,認為有關估值方法屬客觀。
百華協會董事會成員包駿補充指出,目前大部分投資者都會使用貼現現金流法(DCF)去評估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即先預測該公司未來所得的現金流,並給予一個折現率。而且對於不同開發階段的藥物,都會參照過往的案例,對該藥物的最終所得收入給予一個折扣。他舉例指出,若一款已進入第Ⅲ期臨床開發藥物到成功開發及商業化的成功率為八成,便會在該藥物的預計可得收入中乘以80%,作為對公司的估值。
現時生物製劑開發過程一般涵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藥物發現、第二階段為臨床前開發、第三階段為早期(第Ⅰ及Ⅱ期)臨床開發、第四階段後期(第Ⅲ期)臨床開發及第五階段商業化生產。因此,愈初期發展藥物愈難作評估。巫薈稱,公司亦會同時用不同的方法去評估生物科技公司的價值,為求得到更客觀的結果。
倡政府重視應用技術轉移
近年來,內地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逐漸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根據中國藥促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總計284項投資,融資金額接近75億美元。國際生醫創新組織主席及首席執行官James GREENWOOD表示,中國近年積極增加投資於醫藥等高科技行業上作為經濟改革一部分,而且希望吸納在外流的高科技專才回流中國發展。他又指出,參考美國的成功,除了有大量的優秀大學外,政府十分重視由學術研究到應用的技術轉移,而且又會資助小型的生物科技企業,彌補私人市場認為風險過高的項目。
港交所對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中,申請人必須證明該產品已經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且有關主管當局並不反對其開展第二階段,對於上述階段公司是否適合上市。GREENWOOD表示,由於公司在開發藥物的初期是十分需要資金,認為讓有關企業上市是合理。至於藥物由第Ⅱ期臨床開發到成功商業化生產,所需的時間則視乎每個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