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正視的士罷駛背後的問題/甘希文

時間:2018-03-24 03:15:35來源:大公網

  近日有的士司機發起慢駛示威,抗議政府準備推出優質的士計劃、縱容「網約車」非法營運,而絕大多數媒體報道方向都是:影響市民就是不對的,司機要先改善自己的服務態度,Uber等「網約車」才是發展大方向。

  其實共享經濟早就存在,只是過往因為交易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過高而無法流行,但隨着網絡的發展,信息成本大幅降低,令共享經濟成為世界新潮流。其結果就是一種產品或服務的供應(經濟學上的「供應」而非「供應量」)增加,單位價格必然下降。

  共享汽車服務打擊傳統的士行業是可以預期的,過去幾年的士司機已發起數次工業行動。然而,供應增加導致單位價格下降的前提是統一標價,如果實施差別取價,整體收入卻可以增長,而從前的差別取價就是乘客與司機議價等情況,卻由此衍生出各種問題。政府的優質的士計劃本質上就是一種受監管的差別取價機制,讓部分的士接待高價客。

  在此機制下,優質的士司機賺多了,但供應線上「邊際的士佬」的收入依然低於未有網約車的時代。這就顯示政府頭腦中還是「遇事就發牌」的傳統思維,在的士牌之外另立一種標籤,可是網絡時代恰恰要「去標籤化」。信息成本微不足道,根本不需要標籤制,如果透過網約軟件來配對的士司機與乘客,每位司機都有機會賺取較高車資,情況尚算公平,但優質的士計劃卻破壞了均等機會,讓牌照/標籤來做標準。

  如果政府真的有互聯網思維,就應該無懼得罪壟斷的士牌照的人士或財團,協助司機使用網約軟件。坊間總批評司機態度差、拒載等,這種情況當然普遍,但正因情況如此普遍,我們就不能以膚淺態度對待該問題。筆者相信,正因司機被制度所害,導致收入減少才會心煩氣躁。

  如果我們不解構這種態度背後的因由,輿論就會進入負反饋,社會越批評司機,當局就愈有理由漠視他們的立場,而司機態度也就愈差,但壟斷牌照者卻絲毫無損。

  幾星期前,九巴再有員工組織發起工業行動。兩次行動都影響了市民,而輿論往往說影響市民就不值得支持。誠然,他們的手法都可商榷,或許可以發起不阻礙交通的罷工,但勞方往往只能透過影響市民的行動,才能引起政府和資方的注意,而在工人抗爭屢見不鮮的社會,大眾雖受影響也能心明問題死結在於勞資的矛盾,不會動輒以「影響市民」為由說開去。筆者承認,華人社會的抗議方式仍需顧及社會整體的勞工權益敏感度,不過我們的輿論如果只顧責備工人而無視問題所在,則是不公義的。

  城市智庫成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